|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20-7-5 08:58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平时给孩子讲音律乐理,视唱通俗歌曲,分析古典钢琴曲;汉语汉诗声律、格律、吟诵,不时有即兴发挥,灵感爆发,渐渐悟到了一些音律和声律方面的知识,把我的学习札记写出来共享。
古老的中国汉语,先不说汉字,声音就非常神奇,竟然跟音乐同源。
三千年汉语大致分三个阶段:上古音(先秦至汉,代表方言:粤语、彝语)、中古音(三国至宋,代表方言:客家语)、近古音(元至清,代表方言:北京话),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也表现在语言上。尽管经历了三个阶段,语音改变了许多,但是声调本质没变,仍然是地球上独特的声调语言,没有变成欧洲重音语言,从汉字记载、方言仍然可以清晰的追溯汉语源头。
中国音乐起源早,非常发达,奇怪的是,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歌谱,也没有关于歌谱的记载。众所周知,《诗经》是吟唱的,从篇章结构可以看出“唱”和“歌”的特点;屈原《离骚》也是唱的,从诗体也可以看出来。荆轲刺秦皇,易水河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世只看见歌词,没看见歌谱。难道古人把谱子丢得干干净净?可是历史并没有谱子的记载。原来,上古音是音高型旋律语言,四声对五音,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歌长言”,就是说“长言就是歌”(把汉语拉长了就变成了歌),汉语包含了音乐的基本乐音。
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属性音高和音值,汉语全具备。汉语是天然的音乐语言,首先得益于方块汉字,一字一音节,上古音每个字音可以对应一个音高,古四声“平上去入”对应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宫商角徵羽”。用简谱数字表示:阳平1、阴平2、入声3、上声5、去声6,用这个对应给《诗经》打谱,钟鼓之音令人惊喜。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简谱表示就是:
蒹葭苍苍,2—2—2—2—,
白露为霜。3-6(低八度)—1—2—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所谓伊人,5(低八度)—6(低八度)—2—1—
在水一方。6—5—3-2——
这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商调式吗?没错,上古音凡是押平声韵的汉诗,不是宫调式就是商调式,主要是商调式。平声韵的重要性,在上古音已经展现出来,唐朝的格律诗(中古音)干脆就押平声韵。为什么唐朝以前没有歌谱?因为汉语本身具有音高和音长,又具有旋律性的声调,开口就可以唱诗,所谓歌诗,不需要谱子。所以,汉诗押韵,就显得特别重要,相当于定调,这就是汉诗一开始就押韵的根本原因:为了给歌唱定调。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我们读《诗经》时,会发现反反复复的诗句,如《蒹葭》:第一段“蒹葭采采”,第二段“蒹葭凄凄”,第三段“蒹葭采采”,从音乐唱歌的角度,会发现第三段变调了,变成了徵调式。而反复出现的“蒹葭”和相似的句式,类似于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再现”,“主题变奏”。西洋音乐家玩“主题再现”这一招,不过三五百年,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玩过了!
上面说的,是音高。上古音以音高辨别声义,声调其次,每个汉字读音对应一个音高,每个字有自己的音域,不仅形成了“高高低低”的旋律,而且可以拖长变成平声,所有汉字读音都可以是平声。那么,音值(音长)呢?如何确定每个字的音值?上古音除了入声短促,其它声调可以随意拖长,拖长多少拍随便,不怕倒字,只要跟当时现场的情形相对应、跟古琴伴奏相对应。中国音乐没有拍子和强弱的概念,或者说,汉语这种旋律性语言,没有西洋拼音文字的重音语言那么看重拍子和强弱规律,架子鼓是西洋的玩意,中国民族音乐不需要那玩意。
我这里说的只是《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到了中古音,音高和音长有了变化,尤其是音长,大不一样了。
2017年10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