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钢琴学习
查看: 37960|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乐:声律通俗讲座(22)

[复制链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00: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20 16:18 编辑

       好奇心害死猫,老乐是特别好奇的怪物,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弄明白,活得真那个叫累!时间总是不够用。研究了音律,对声律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音律研究声律,解开汉语声律的奥秘。经过无数次吟诵、观摩、阅读、比较,总算有了一点体会。老乐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跟帖的方式,写一个通俗扼要的系列,给大家参考。我有空就续写,基本上不看参考资料,尽量不引经据典,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如有出入,留后修改,希望王老师和行家、家长批评指正。
    第一讲 汉语是声调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声调语言,声调走向具有辨别意义。其实,英语一样有声调,只是声调没有辨别意义,凭借重音音节辨义。明白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一个英语单词,随便你平着念、往上念、往下念,只要重音音节不变,意思都是一样的,别人不会听错。而汉语,声调走向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否则全乱了。
      正因为汉语有声调走向,汉语天然就是旋律语言,自成旋律线,说话跟唱歌似的,所以,唐朝以前,尤其是先秦时代,汉人根本就没有乐谱,直接唱字、唱诗,诗就是歌。有人以为中国古代没有歌谱留下来,是散失了,不对!根本就没有谱子,不需要谱子!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孔子编,简称《诗三百》),直接就是唱字的,用老乐的母语客家话可以直接唱《诗经》,苏州话更好。(大家感兴趣,可提前看一看我根据“四声对五音”原理,还原《诗经·小雅·天保》片段,用简谱是无奈之举,是很难准确表达的,不如直接听我唱。)http://bbs.whhg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59&highlight=%C9%FA%C8%D5%B8%E8
    (时间关系,待续,越来越精彩。欢迎跟帖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08: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22 编辑

      第二讲 关于古汉语的声调
      既然声调如此重要,那么,汉语声调如何?古四声和新四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平仄又是怎么回事?入声怎么回事?
      免谈学术论证和争议,概括来说,古代汉语声调走向无非三种:
      ①平向(→):用一个“平”字的读音代替,称“平声”(也可以称中声、东声,等等),水平方向任意拉长,也不会倒字,“东”字不会变成“懂”。
      ②斜上(↗或√):用一个“上”字代替(“上”古代读shǎng ),称“上声”(也可以称海声、谱声,等等),“上声”无法任意拉长(高),帕瓦罗蒂也做不到,拉高到一定音高后会走向水平,变成平声,就会倒字。比如“我”(wǒ )任意拉长,变成平声后就是“窝”(wō )了。
      ③斜下(↘):用一个“去”字代替,称“去声”,道理跟“上声”相似,无法任意拉长,“海”会变成“孩”。
      ④古汉语除了基本的三个声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声”,发音很急促、爆破,类似“去声”的缩短版,又好像钢琴的跳音,吴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等古中原汉语,保留了入声,如“入”、“学习”、“乐”、“落”、“石”等就是入声字。为什么称“入声”?就是用入声字“入”代替,道理跟“平声”、“上声”、“去声”一样。“入”字,北京话变成去声(第四声)了,“上”字变成去声(第四声)了,这是最令人莫名其妙之处,是今人学习声调的拦路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1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14 编辑

      第三讲  古汉语声调分类。
      上面说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好像声调跟现在差不多?非也!四声只是声,声调声调,还有“调”呢。类似西洋音乐七声,表面是七声,实际上是十二声,加上各种大小调,何止七声?又如民族调式,表面是“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其实呢?多到让你直喊“受不鸟鸟!”
      古汉语究竟有多少声和调?客家话四声八调、粤语四声九调、吴语四声十二调!这个“调”的意思,就是不同的音高。比如,平声分清浊,其实就是两种平声,一种音高一点(清),类似简谱55;一种音高低一点(浊),类似简谱33。类推,上、去、入同样分清浊,这样,古四声至少有八调,八个音高。为什么粤语和吴语超出了八调?原来,粤语入声不止清浊,清浊之间还有个半音“中入” ,所谓阴入(例字:一)、 中入(例字:逸)、阳入 (例字: 日) ,三个入声字发音(声)一样,但是放在不同的音高上(调),同"声"不同"调"。
    从上面简述可知,不懂音律,是无法研究古汉语声律的,古汉语是音高型声调语言;母语没有入声,研究声律也是蹩脚的。悲催的是,不少语言学家不通音律,不会唱歌,研究古汉语声律如隔靴搔痒;北方没有入声,北方语言学家研究声律,先天不足。
    从上面还可以推出,“调”(音高)越多的语言,说话越丰富,层次感越强,旋律更优美更动听,吴语“调”最多,吴侬软语,说话跟唱歌似的,是中国最优美的语言。北京话(普通话)只有四个声四个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很单调,远没有带入声的方言好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10: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汉华 发表于 2017-6-1 09:14
希望此帖成为为古诗词谱曲的向导!

      我尽量通俗,完全用口语讲述,避免专业性的概念,不纠缠于学术争论。我研究的声律,是在钻研音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懂得音律的音乐家最容易理解,不懂音律如看天书。有些观点超乎寻常,惊世骇俗,希望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16: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15 编辑

      第四讲 古汉语声调是如何标注的?
      汉语有声还有调,古人说话不可能不察觉,但是南朝(唐朝前一百多年)周颙、沈约他们发现四声(平上去入)以前,中国一直就没有四声的说法,他们如何确定声调呢?或者说,他们编字典和韵书,是如何把上万汉字归类呢?我们现在的字典,汉字是按照26个英文字母编排,这是现代西化、拼音化的产物,古人不会这样糟蹋汉字。
      原来,南朝以前,汉语是用音乐五音(宫商角徵羽)分类和标记的,民族五声担负了给汉字分类功能。比南朝更早的先秦和两汉时代,究竟有多少声多少调,从《诗经》押韵来看,基本上就是“平上去入”四声,把四声放在五个音高上,互不交叉,各有音高,这就是“四声对五音”的说法。如他们把发音比较低、声调直线的字(平声字)对应在“宫商”(相当于简谱1、2)音高上,把发音从最高处往下拉的字(去声)对应在“羽”(相当于简谱6)上。这只是基本形态,音律不止五音,而是五音十二律,古汉语声调如何对应十二律,又当别论。古人编写字典韵书,是按照五声“宫商角徵羽”来编排汉字的,五声充当了汉字声调功能。
      为什么音律五声变成了声律四声?这不奇怪,所谓声音声音,声就是音,音就是声,不管是嘴巴还是乐器,同样是发出响声,同样具有声音的四种属性(音高、音值、音响、音色)。中国古代音乐非常发达,三千年前就知道“三分损益律”推演出五音十二律;中国古代的声律同样发达,汉人说话是一种带旋律性的声调语言,跟音律结合后,古汉语就是“旋律性、音高型声调语言”,把每个字声调连起来,就像一条波浪线,又像五线谱的音符连接,既是旋律性,又是音高型,高高低低65321,低低高高12356,说话就像唱歌,说话其实就是唱歌。
      南方方言保留了古汉语音高型语言特点。如粤语四声九调,可以把九个调放在十二律上,粤剧以平声(宫音)定调。吴语四声十二调,我推测一样可以放在五音十二律上。
      明白了古汉语声律=音律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请看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15 编辑

      第五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作曲家?
      前面说了,南朝以前,音律和声律高度结合,汉语是用五声代替声调的,每个声调固定在不同音高上,依靠声调音高辨义,这种语言叫“旋律性音高型语言”,有两个显著特点:
      1、每个汉字,不管声调如何,不管声调如何拐来拐去,最后都落在自己的音高上。也就是说,每个汉字其实都可以是平声,都可以拉长而不倒字。粤语和客家话,不少上声和去声字,直接念平声,别人也不会听错。如“去”字,本来是去声,念成平声,倒字了,但是懂粤语和客家话的人,不会听错,因为这个平声落在固定的音高上,大家听惯了。假如把这个平声“去”提高一个大二度,人们听到的不是“去”而是“虚”了。
      正因为每个汉字都可以是平声,可以平着念,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可以四声分押的,四声都可以当韵脚,随便拉长都不倒字(唐朝以后不行了,只能押平声,待后论述)。
      2、既然汉语是音高型语言,音律和声律无缝结合,字就是歌,诗就是歌,唱歌就是唱字,把字的声调连起来就是一条旋律了,所以,唐朝以前,中国根本没有谱子。中国音乐如此发达,居然没有谱子?!唐朝以前确实没有谱子,没有五线谱、简谱之类的记谱法,没有作曲家,因为不需要,文字就是谱子,诗就是谱子,人人都是作曲家,会说汉语就会唱歌,读书人当然会唱歌,文盲村妇也可以唱歌,而且从不倒字,当今的民族戏剧,如秦腔、昆曲、京剧、粤剧……演员从不倒字,倒字是大忌。不像现在,歌唱家也倒字,韩雪唱王之一《家在江苏》就倒字连连,我家嫣嫣听出了好几处。为什么?因为不直接唱汉字了,套上了西洋记谱法,按照西洋作曲法给汉字谱曲,从旋律出发,尽管作曲家努力词曲咬合,毕竟汉字就是汉字,是声调语言,不是英语的重音语言,很难做到不倒字。想不倒字,只能看民族戏剧或者听山歌。
      我们平时说话不倒字,倒字的往往是外国人说汉语,我们听起来怪怪的。但是,唱歌倒字,大家习以为常,好像唱歌倒字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西洋音乐洗脑的结果,1912年以前的中国人是不会认同的。
      《黄河大合唱》“风在吼. 马在叫……”唱了几十年,有人听出可笑吗?我家嫣嫣听出来了:“风在吼.在叫”;著名的基督教圣歌《奇异恩典》“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有人听出异常吗?老乐听出来了:“靠恩典,安全不怕……”上帝听到了,不气死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 21:35 编辑

      恶劣倒字还有很多,均是老乐和嫣嫣发现的。如英文歌曲《生日歌》翻译中文只有一句歌词“祝你生日快乐”,按照谱子唱,变成“你生日快乐”或“你生日快乐”,大家都在唱,不觉得反常。假若是1912年以前的中国人,会被活活气死。唱歌跟说话一样,倒字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是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
      下一讲,《汉诗为什么要押韵?》,这是老乐研究诗歌吟诵的重大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11: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16 编辑

      第六讲 汉诗为什么要押韵?
      汉诗要押韵,押尾字韵,这是汉诗特有现象。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诗歌,很少这样押韵的,连日本、韩国这样的汉文化圈国家,诗歌也不需要汉诗这种押韵;英文诗也不一定要求押韵,押韵的英文诗只是少数。
      说到押韵,很多人就想到韵母,以为汉诗就是押韵母,这是错误的。汉诗押韵部,不是韵母。韵母是由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四个部分组成,韵部只是韵腹、韵尾、声调,不包括韵头,只要韵部相同,就是押韵。如“光”(guāng)和“乡”(xiāng ),具有相同的韵部是韵腹(a)、韵尾(ng)、声调(—),而它们的韵头是不同的(u、i)。
      特别强调的是,韵部包括声调,标在韵腹上面。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甚至韵母完全相同,也不能算押韵,这是汉语声调语言所决定的,自古而然。但是,当今的白话文作家、新诗诗人、词作家没有认真研究声律,不懂得基本的押韵知识,只要韵部相同就以为是同韵字,完全不管声调,不知道平声韵和仄声韵不能通押的道理。这是糟蹋汉语的行为,犹如外国人说汉语倒字,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人看了听了会很生气!(详见我曾经分析歌曲《阿楚姑娘》http://bbs.whhg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97&highlight=%B0%A2%B3%FE%B9%C3%C4%EF
      汉诗为什么要押韵?人们会说“好听、好记、好背”,这当然没有错,押韵的好处多多,但是当今中国人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为了吟唱!前面说过,古汉语是旋律音高型语言,四声对五音,汉诗就是歌,诗歌不分家,唐朝以前中国是没有记谱法和谱子的,诗就是谱子,一首诗,拿来直接就唱,不需要谱子。由此,汉诗押尾韵,充当了主音的功能,使得整首诗歌具有同样的调性和紧凑的结构,给这首诗一个谱子框架。最后的韵脚,等同于西洋音乐回到主音,有结束感。我们现在不会直接唱诗了,但是念诗同样体会到押韵的音律妙处。
      汉诗本身就是歌,就是谱子,1912年国民政府废除诗词吟诵、引进西洋的学堂歌(如:李叔同《送别》)、1919年新文化运动,彻底把汉诗改变了,中国人从此不会唱诗了,依靠谱子了,对押韵的功能渐忘了。当今有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按照白话文、北京话新四声“想当然” 给古诗谱曲,完全不得要领,大多是乱弹琴。
      说了半天,老乐可以拿到一首诗就开口吟唱吗?当然没问题!这是有规律的,音律通了,声律了解了,加之我的母语客家话,还原古代吟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不仅我唱,我还教孩子们唱,家门口经常是读书声、唱歌声、唱诗声琅琅。我就是在吟唱古诗中,悟到了汉诗押韵的最大功能。
      欲知如何吟唱古诗,以后会讲到,大家稍安勿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11: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录制了一批我和嫣嫣吟唱诗词的录音,上传在土豆网,后来散失了。今后有机会我会拍一些视频,更加直观,让大家看一看古诗是如何吟唱的,古人是如何吟诗的,为什么古人唱歌从来不倒字,为什么倒字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4 00: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11 20:17 编辑

      第七讲 为什么汉语很难谱曲?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音律和音乐非常发达,奇怪的是,没有像样的记谱法,没有西洋五线谱、简谱这样的记谱法,也没有巴赫、贝多芬、肖邦这样伟大的作曲家,令人百思不解。老乐的理解是,汉语是声调语言,本身就具有旋律走向,决定了汉歌就是依字行腔的腔音唱法,无需再套上一个谱子,任何记谱法都是蹩脚的,西洋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给汉语谱曲,永远一塌糊涂,很难避免倒字,而倒字对于声调汉语来说,是很滑稽很可笑的事情。所以,中国音乐永远是中国音乐,西洋音乐永远是西洋音乐,风牛马不相及。
      前面我举了几首著名歌曲恶劣倒字的例子,其实,按照西洋的作曲法,套上汉语,99%的歌曲倒字,老乐也不例外。如《小女十岁歌》,只要看歌词,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歌词,就知道倒字不可避免:一缕清风(qīng fēng ),一株小草(xiǎo cǎo )……一缕阳光(yáng guāng ),一滴甘泉(gān quán )……“小草”跟“甘泉”声调平仄不同,但是旋律相同,造成倒字。
      王之一作曲、阮晓星作词的《家在江苏》,两大名家大手笔,尽管尽量照顾到了歌词,还是倒字连连。我和嫣嫣列举如下,大家可以听一听,是不是这么回事。
    千万(里),风霜(满),蓦然回首,你在深情地凝眸。
    扬子流长,太湖(水),走过了多少岁月,你美丽依旧。
    春天的茉莉花,笑颜朵朵;秋天的银杏果,)满枝头。
    每一次想起你,胸口悸动。儿时的歌,在心头。
    (回)家的),思念浸)。(几)回梦里,紧紧牵你的暖手。
    运河有),海头有),未来有多少精彩,我想和你一起追求。
    春天的茉莉花,笑颜朵朵;秋天的银杏果,)满枝头。
    百转千回之中,你依然)着)。一生的爱,从头说。

    中国先人不是笨,不是不会设计记谱法,汉语是这个样子,汉字本身就是谱子,套个曲谱反而坏事。1912年西洋音乐开始进入中国时,五线谱和简谱创作的旋律,套上汉语唱歌,国人惊呆了,这是什么音乐,莫名其妙,真难听!如今国人被西洋音乐洗脑上百年,觉得唱歌倒字好像天经地义,但在1912年以前是不可理解的。既然说话倒字像个神经病,唱歌倒字也是一个道理!唱歌也是给人听的,倒字等于唱歪了,唱反了,怎么可能是正常的呢?!
    下一讲,《唐朝近体诗为什么要分平仄?》,终于说到正题了。 观点闻所未闻,匪夷所思,教科书是没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华钢琴网 ( 苏ICP备15057595号-1

GMT+8, 2024-5-5 09: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