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诗词文赋太简单了! 原创:乐只 习惯了“念诗”、“朗诵”的当代读书人,被西洋音乐洗耳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古典诗词文赋为何要吟诵?诗词也罢了,毕竟诗与歌不分家,但是文言文也要吟诵,《论语》、《赤壁赋》、《三字经》、《百家姓》也要吟诵!根本原因,最直接原因,关键之关键,就是汉语跟音乐具有天然联系,密不可分。 汉字是独体字、单音节、有声调,跟西洋的非独体、多音节、有重音、无声调的拼音语言完全不同,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不了解这些差异,学中文、学音乐始终是糊里糊涂的。 (一)独体字: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就像一幅画,一栋房子,单个形体,独立存在。而不像西洋语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可以拆分,可以前缀后缀。 (二)单音节:汉字一字一音,每个字只发出一个音节,不像西洋拼音语言多音节。如“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音是“昌纯切”,现代汉语拼音是“chūn”,只有一个音节,而英文的春Spring [sprɪŋ]发出三个音节。 了解汉语独体单音这个特点,意义重大: 1、独体单音,使得汉字可以形成齐言诗,四言、五音、七音诗,还可以形成两两相对的对仗、对偶、骈体、楹联,而字母不一、多音节的西洋拼音语言,就无法形成汉语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化。 2、独体单音,跟音乐的五音七音很相似,每个汉字就像一个音符,有音高、音值,句读就像音乐连线,为汉语可以像音乐一样吟诵奠定了基础。 (三)声调:汉字发出的单音节是有走向的,形成了汉语特有的声调。声调走向不同,即便相同的音源,字义也不同。中古音有“平、上、去、入”,近古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西洋拼音语言声调没有意义,凭借重音辨义,不管发出的音节如何走向,也不影响辨义。 意识到汉语声调这个特征,对理解中文太重要了! 汉语是天然的旋律线语言,把说话的音节的声调拉长,古称“歌永(长)言”,把一句话连起来,就是一条声调旋律,实际上就是音乐旋律。既然汉语本身就具有旋律线,理论上就不需要另外谱曲,不需要记谱法,上古音“四声对五音”更不需要记谱法。即使唐朝以后出现公尺谱,也是中国式的记谱法,只有音高,无须音值,没有小节线,板眼也跟西洋拍子不同;西洋的简谱和五线谱,可以完美记录西洋非声调语言,却很难完美记录汉语腔调。有人说,不对!用简谱谱出的通俗歌曲,非常优美好听。你错啦,那是旋律优美,大多数中文歌词扭曲很厉害,很难做到词曲咬合,优美的旋律掩盖了歌词的倒字。想听不扭曲的歌曲,只有民族戏剧如昆曲、京剧才有。用简谱和五线谱给汉语谱曲,是近代中国普及音乐的无奈之举。 汉字就是音符,声调就是旋律,只要是汉字构成的诗词文赋都是可以当作音乐吟诵的,既然汉语天然就是音乐,为什么不唱呢?为什么要念歌呢?为什么要读歌呢?这就是汉语吟诵的本质和奥秘。 明白了吟诵的本质,吟诵就变成了简单的事情,无非“唱字”啦,只要是汉字就可以吟唱。最简单的方法“依字行腔”,把汉字拖长,按照声调的走向连起来,构成旋律线,会说中文者,不管读书人、文盲白丁、贩夫走卒,人人均可开口即唱;复杂一点,“律和声”,把声调放到音乐五音中,依义行调,构成不同的调式,选择更好听的吟诵调;更专业一点,研究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音高、声调、音值,研究不同文体、不同诗体的特点,吟诵中体现声音的意义,就是最好的了。 2021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