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目前,无论是杀人犯的药家鑫还是五道杠的“天才少年”,原本两类人不同的性质人却被人们同时关注着,在纷繁复杂议论中有交汇点就是在家庭教育上,或缺失关爱或过于溺爱,或被环境所累或被仕途所扰。本人这次没有参加对“天才少年”的讨论,因为“少年”本无病,病在父母不小心搭错了筋,病在曾今带过三道杠名嘴受了风,结果是给这小“少年”刺的是遍体鳞伤。少年要么就此倒下,要么更加坚强,这是成为祖国栋梁必修课,经历风雨再见彩虹。此时如果人们能够认真的读读《曾国藩家书》或许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实本人对曾国藩的看法是有偏见的,他生活在那个没落混沌清朝晚期,又镇压过太平军,兵败又寻死,实在是无法对这位曾大人产生崇拜之心。但当你客观地分析曾国藩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他为了维护清廷政府利益,他做了他因该做的事情。头上的光环也绝非浪得虚名,但是在这些光环中唯独没有“教育家”这一环,有些可惜,因为我以为曾国藩在推动洋务,接受西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值得称道的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在如何开设人生的第一课堂?该如何教育后代?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有人说:曾国藩一身为官给后代留下了精神财富,那么这些无形资产有体现在那里?在我们品读《曾国藩家书》后感觉“勤与俭”就是曾国藩教育孩子如何立足社会的中心思想。 曾国藩认为:要让一个家庭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必须恪守“勤与俭”两个字,他时时的教育孩子十六个字,而且要求这十六个字是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即“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勤俭这一刻对于曾国藩来说理解的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要保持持续发达,首先要学会勤俭,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勤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既可以键状自己的身体,同时又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平常的事情永保勤与俭,这是一个家族能够永续的发展下去的根本。 究竟怎样才算曾国藩所要的勤俭呢?曾国藩对子女衣着的要求,可能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不大理解让子女穿得好一些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曾国藩则在这方面要求的却是十分的严格,就连小女儿到总督府看他时穿的好一些、鲜亮一些都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成这个样子,让她赶快换掉。所以曾国藩对自己的孩子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华贵和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这正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有所启示的地方。 曾国藩很多次都是苦口波心的在给儿女们的信中表达自己这种情结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有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曾国藩的这番话是在纵观了中国的历史后得出的,他对中国历史上的林林总总官宦之家很快的堕落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总结,他说:为什么有的官宦之家一代就终结了,原因在哪?原因在子女不成器,子女在骄奢淫逸的一种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到官宦之家能延续一两代真的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孩子不能够重蹈原来官宦之家的覆辙,应该从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去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父母疼爱孩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爱孩子,如果我们一味地娇纵,管养着他们,让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办法去应对社会种种变故的话,无疑这是在害孩子,因为你没有教会孩子今后如何面对人生的最根本的直接的方法,曾国藩以勤俭如手教育孩子,不要骄逸不要奢侈,我觉得是更理性的,这叫理性爱孩子。所以表面上我们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有时觉得他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这样狠呢?怎么忍心叫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呢?但当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会感激自己的父母。 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首先是以身作则,就是他本人的衣服一共才不过三百两银子,而且有的时候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延续十几年的时间乃至于三十年他都在穿用,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实是不容易。在谈到曾国藩吃的问题上,他在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一天到一家盐商家去做客,那个时候盐商可谓是富冠天下,开桌后曾国藩面对着满桌子的山珍海味他只是低头吃自己身边的这一点东西。吃过饭之后属下实在是有些疑惑就问曾国藩:“大人你是不是对这一桌子饭菜感到不可口呀?曾国藩说了一句话让大家感到非常吃惊“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赌”就是说一顿饭吃了千把两银子,对曾国藩来说是不忍吃,也是不忍看的。 其实可能很多人觉得曾国藩在作秀,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可以作秀一次。可以作秀两次,也可以做修十次,但不能作秀一生,如果他一生这样作秀的话,那还是作秀吗?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应该理解的要比我们深刻的多。 曾国藩的“住”那就更普通了,曾国藩的家(富厚堂)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仅此而已。 曾国藩对于孩子们的出行都严格的训示,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这么大的一官员自己的子女出门坐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就这一点对我们当前的公车消费都是有直接意义的。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而且曾国藩还叫子女去做拾柴、收粪的事情,在常人理解为这该是下人做的事情,可是曾国藩偏不就是让自己的子女亲自来做。 有这样一封家信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要打扫庭院,然后坐下来要练字一千,但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曾国藩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直到今天我们读起来都会非常感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也就是说作为官宦家庭的孩子,如果你和寒士的孩子们相同的话,你有可能成大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永恒的道理。
那么在曾国藩这番教育之下,他的子女们都取得怎样的成就呢?这一点有些让我们出乎预料,从当时的意义来看,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在科举及第这个问题上获得成功,按那个时代来说相比于我们今天的概念就是两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我们无法想象曾国藩的成功之路,他是一路读书走过来的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中了进士走上了仕途,按道理说他的感同身受应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似乎也有道理认为让孩子们按着自己的路来走。如果考试没有成功那么他的脸上有光吗?他能容忍他的两个孩子科举不成功吗? 然而曾国藩在孩子读书的问题上提出这样一个标准,“读书未必为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或许两个儿子读书开始阶段是为了科举,但是当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的时候,向曾国藩提出自己不再走科举制这条路的时候,曾国藩居然就同意了,这一点有些让人们不可思议,他在信中告诉曾纪泽: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读书不在于做官,读书是在于明理的。尽管后来曾纪泽被旁人看成是旁门左道,因为那时的人接受不了西方文化,就更不用说去说洋文了,然而曾纪泽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学英语,这个远见卓识有他自己认识到的,也有他的父亲告诉他的,这就说明曾国藩在这个时期当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来说秉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国门被人家强迫性的打开后你不去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你又如何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在此之后正是因为曾纪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在与俄国人谈判的时候,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外交手段运用有足,因为他了解对方虚张声势,最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了伊犁及乌众岛山等地,这也是清朝末期的外交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胜利,曾纪泽后来成了出色的外交官。曾纪鸿也成为了著名数学家。 曾国藩这样教育子女的方法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今天我们讨论和研究曾国藩的教育方式,其实曾国藩教育子女是非常朴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重视自己的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简单的八个字,但寓意深刻。受用于过去,也受用于现在。 【结束语】我们也不妨断章取义选用曾国藩“......读书是为了明理”这半句话,来启发我们“官二代”“富二代”的父辈们是不是也应当教一教自己的儿女“勤俭”这一修行之道?那些“天才少年”的父辈们是不是也应该教导自己的儿女“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理”这一做人之道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