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汉华 于 2017-10-11 11:39 编辑
用曹雪芹的文学艺术来赞美王老师的教学艺术
本人开设红楼讲堂整整十年,对曹雪芹《红楼梦》文学艺术特点稍有了解。文学和音乐在某些方面是有共性的。
品读曹雪芹的鸿篇巨作——《红楼梦》,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中国文学史的精华,是让我们内心不断强大,目光更加透远,心灵更加明澈的心灵鸡汤。通过研究这本著作,我得出了这样的教学心得:教好语言文学,第一关就是要坚持诵读积累,声色剔透、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经典,从而使自己的耳朵在国粹韵律中不断刺激训练,久而久之,让我们在听觉、视觉中不断刺激大脑,让孩子们耳熟能详。(重点不在此,所以不展开了)
而音乐也是这样,只有不断的经过听音训练,让耳朵让大脑对声音敏感起来,才能使孩子们懂音、知音,心中有音乐、心中有音程、心中有音阶才能品味音乐旋律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儿子以前学钢琴,只注重了手的训练,心中毫无“丘壑”,对音乐的感觉一点都没有。只是机械的手指在琴键上跑动着。
再谈红楼梦文学特色。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何要学习语言文学,仅仅是为了增加词汇量,仅仅是为了会写作文。那就得不偿失了。我原来是语文老师,在学校的十年语文教学里,对现今的教学体制深恶痛绝,语文书排版完全是历史性的倒退。基本上杂乱无章,机械浮躁。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孩子踏上社会之后,学校里能培养出几个有美学鉴赏能力的?所以我毅然跳出教师队伍,下海单干了。如今的《红楼》国诵读写作班,开的如火如荼,再也没有人干涉我的教学理念,完全从科学的角度,从文学的教学规律出发,循序渐进,让孩子潜移默化的熏陶,现在班上的孩子都喜欢上我的课。
学习任何东西,都是辛苦的,但辛苦并不代表枯燥乏味,我训练国学经典,最重要的就是有声诵读了,每天都要求孩子早晚大声朗诵,诵读的内容包括没一回里的经典语段,如诗词歌赋,比如第五回的判词和曲,林黛玉暗撒血泪的《葬花吟》,贾宝玉痛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所有的艺术经典都要靠每天的诵读训练慢慢消化,这种有声训练我把它提高到了一个高度,所有家长都非常配合我,积极训练他们,孩子们很累,但都沉浸在文学的氛围里,乐此不彼了。另外一个诵读的是原文,要求每天花30分钟进行有声诵读原文,通过诵读,在孩子们心中描摹出一个或美丽、或凄惨的文学世界。
而学习音乐,需要对声音、对耳朵、对大脑提出更高的要求,心中没音乐,怎么能感受到那个喜怒哀乐、悲欢情仇的音乐世界呢。孩子有固定音高是学习音乐的前提,也是非常难进的门槛,只有心中有音的概念,才能去辨别每一个音符索,才能品味音程、琶音、音阶等特点表现形式下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曹雪芹的写作风格,就像贾宝玉一声的命运一样,既要学会入世,也要懂得出世,也就是说曹雪芹把自《诗经》以来所有的文学表现形式都熟能生巧的掌握了,并且天衣无缝的把不同的风格融入到他的小说里去。也能够把所有的风格渐渐遗忘,遗忘到只有自己的风格特点,那就做到了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一个艺术的巅峰。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能有如此出色的才能,这部作品为什么那么经典。渐渐的有了自己的答案,靠的是深厚扎实文学基本功,靠的是跌宕起伏、精致缜密的情节,靠的是他丰富敏锐的感觉器官,靠的是他一生坎坷的生活经历,这种种的种种,把他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学习音乐,我想也是这样的。先要象文学一样掌握字词一样去掌握“音”的概念。王老师的视唱练耳如此之重视,我深感钦佩,我很幸运能找到这样好的老师,只有心中有“音了”,才能让音走起来,才能让音跑起来,才能让各种音乐特色熏陶起来,才能让孩子从音乐中感受画面,从音乐中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思想,才能不断洗涤心灵,提升人格,才能改变一个人的三观,从而做到“真善美”。
我还觉得,学习音乐也应该和文学一样,光听、光练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后还应该博览群书、多接触生活,只有专业技术不断先熟起来,书看得足够多了,生活体验不断丰富起来,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做到心有音乐。这样,弹奏出来的钢琴曲才会与众不同,才会脱颖而出。
我儿子学习音乐,绝不是让他会唱会弹就可以了。我希望我儿子通过学习音乐,也能希望他以后像曹雪芹一样,能创造出属于他,属于他那个年代的艺术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