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钢琴学习
查看: 13655|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与歌之关系(十八)汉诗有五言七言,音乐有五音七音。

[复制链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09:5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20-7-5 08:58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平时给孩子讲音律乐理,视唱通俗歌曲,分析古典钢琴曲;汉语汉诗声律、格律、吟诵,不时有即兴发挥,灵感爆发,渐渐悟到了一些音律和声律方面的知识,把我的学习札记写出来共享。
      古老的中国汉语,先不说汉字,声音就非常神奇,竟然跟音乐同源。
      三千年汉语大致分三个阶段:上古音(先秦至汉,代表方言:粤语、彝语)、中古音(三国至宋,代表方言:客家语)、近古音(元至清,代表方言:北京话),五千年文明一直没有中断过,也表现在语言上。尽管经历了三个阶段,语音改变了许多,但是声调本质没变,仍然是地球上独特的声调语言,没有变成欧洲重音语言,从汉字记载、方言仍然可以清晰的追溯汉语源头。
      中国音乐起源早,非常发达,奇怪的是,唐朝以前,中国没有歌谱,也没有关于歌谱的记载。众所周知,《诗经》是吟唱的,从篇章结构可以看出“唱”和“歌”的特点;屈原《离骚》也是唱的,从诗体也可以看出来。荆轲刺秦皇,易水河边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世只看见歌词,没看见歌谱。难道古人把谱子丢得干干净净?可是历史并没有谱子的记载。原来,上古音是音高型旋律语言,四声对五音,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歌长言”,就是说“长言就是歌”(把汉语拉长了就变成了歌),汉语包含了音乐的基本乐音。
      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属性音高和音值,汉语全具备。汉语是天然的音乐语言,首先得益于方块汉字,一字一音节,上古音每个字音可以对应一个音高,古四声“平上去入”对应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宫商角徵羽”。用简谱数字表示:阳平1、阴平2、入声3、上声5、去声6,用这个对应给《诗经》打谱,钟鼓之音令人惊喜。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简谱表示就是:
      蒹葭苍苍,2—2—2—2—,
      白露为霜。3-6(低八度)—1—2—
  汉诗与歌关系(一)汉语跟音乐同源      

      所谓伊人,5(低八度)—6(低八度)—2—1—
      在水一方。6—5—3-2——   
      这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商调式吗?没错,上古音凡是押平声韵的汉诗,不是宫调式就是商调式,主要是商调式。平声韵的重要性,在上古音已经展现出来,唐朝的格律诗(中古音)干脆就押平声韵。为什么唐朝以前没有歌谱?因为汉语本身具有音高和音长,又具有旋律性的声调,开口就可以唱诗,所谓歌诗,不需要谱子。所以,汉诗押韵,就显得特别重要,相当于定调,这就是汉诗一开始就押韵的根本原因:为了给歌唱定调。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我们读《诗经》时,会发现反反复复的诗句,如《蒹葭》:第一段“蒹葭采采”,第二段“蒹葭凄凄”,第三段“蒹葭采采”,从音乐唱歌的角度,会发现第三段变调了,变成了徵调式。而反复出现的“蒹葭”和相似的句式,类似于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再现”,“主题变奏”。西洋音乐家玩“主题再现”这一招,不过三五百年,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玩过了!

      上面说的,是音高。上古音以音高辨别声义,声调其次,每个汉字读音对应一个音高,每个字有自己的音域,不仅形成了“高高低低”的旋律,而且可以拖长变成平声,所有汉字读音都可以是平声。那么,音值(音长)呢?如何确定每个字的音值?上古音除了入声短促,其它声调可以随意拖长,拖长多少拍随便,不怕倒字,只要跟当时现场的情形相对应、跟古琴伴奏相对应。中国音乐没有拍子和强弱的概念,或者说,汉语这种旋律性语言,没有西洋拼音文字的重音语言那么看重拍子和强弱规律,架子鼓是西洋的玩意,中国民族音乐不需要那玩意。
      我这里说的只是《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音,到了中古音,音高和音长有了变化,尤其是音长,大不一样了。
      2017年10月1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6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作曲家丶指挥家丶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家

Rank: 8Rank: 8

积分
35918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10-11 10:47:3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http://www.xici.net/b1284488/
人人都是天才  只要用心培养
汉华钢琴学堂  天才儿童搖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5:0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1 15:08 编辑

      老乐从音乐的角度解释汉诗,类似学习札记,全是个人感悟,很多是辅导孩子时突发的灵感。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西洋古典钢琴,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最喜欢玩“主题再现”和“主题变奏”,在中国春秋时期的《诗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我打通声律跟音律首次重大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6:2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1 23:14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二)为什么汉诗押韵,必须同韵?
      汉诗从起源就有一个现象:必定押韵、韵要相同。韵包括韵腹、韵尾、声调,如“创”(chuàng),韵腹是a,韵尾是ng,声调是↘,标在韵腹头上(u是韵头,不算韵)。上古音还没有平仄之说,也没有统一韵书,所有声调都可以押韵,所谓四声分押。但是对声调特别严谨,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如“枝”(zhī)和“智”(zhì)是不能算押韵的。
      知道了上古汉诗即是歌的道理,四声对五音,就明白为什么声调这么重要了。枝(zhī)是音阶第二级(商),智(zhì)是音阶第六级(羽),唱起来,音高天地之别,两者绝对不能通用,否则主音不一致,调性不一致,乱套了。
      声调不同,即使韵部相同也不算押韵,这个汉诗押韵传统,从唱歌的角度最容易理解。这个规则从上古音到中古音,一直如此,天经地义,无人违反。只有到了需要给汉字谱曲的现代汉语,情形才有了变化,以后再说。
  

      2017年10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9: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1 23:15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三)关于汉语的音长(音值)。
       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连形状、声音也有意义,负载了这么多东东,这是拼音语言不可想象的。英文compser(作曲家)发音有什么意义吗?没有;形状表示意义吗?也没有,compser只是表意。而汉语单是发音就有意义,如“落” 是短促的入声,表示掉下来速度很快;“天”是长长平声,表示高远。有人做过测试,挑选数十组词义正反的汉字,念给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听,80%外国人可以正确判断“高、矮”、“天、地”、“肥、瘦”、“长、短”……证明汉语声音不是偶然的,是有意义的。
      我们天天写汉字、说汉语,习以为常,有谁注意到汉字和汉语是多么的特别?比较就知道了。我常给孩子打比方:英文“钢琴”pianoforte,有五个音节pi-a-no-for-te,中文才两个字两个音节。英文“强”forte,两个音节for-te;“弱”piano三个音节pi-a-no。我们汉语,“强”和“弱”都是一个音节,意思相反,从发音可以听出来;声调不同,可以形成平仄;都是一个音节,可以形成对应;都是方块字,可以形成美观的对仗、楹联……你看,汉字、汉语的格律就形成了,而拼音语言,音节不统一,发音没有意义,声调没有意义,没法形成中国式的格律。
      虽然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但是汉语每个音节的音长是不一样的,这点特别重要。好像音乐的全音符(四拍)、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 ♩一拍)、八分音符( ♪半拍),时值是不一样的。从中古音来说,平声长,仄声短,入声更短,平声韵脚特长。比如王建七绝《中秋望月》结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个字时值(相对值)是:不(半拍)知(两拍)秋(一拍或两拍)思(一拍)落(半拍)谁(一拍或两拍)家(四拍),用长度线表示: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提示我们,诵读汉诗,尤其是中古音汉诗,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平均音长,如一字一拍或者一字半拍,“不-知-秋-思-落-谁-家-”;现在流行一字一拍一重音: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受西洋重音语言影响的朗诵法,我们汉语是旋律性声调语言,不是拼音重音语言,完全不同的两种语系,不能这样糟蹋汉语。
      2017年10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5:1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6 19:03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四)共同的金科玉律“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所谓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就是谱,理所当然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是创作汉诗的不二法则。我跟孩子说,汉诗=歌=曲=画=照片=场景=视频……“起、承”是正面拍摄,“转、合”变换了一个角度拍摄。起承转合就是A、B、C、D。汉诗内容的“起承转合”在绝句(两联四句)中表现最突出,有不同的曲式结构:
      近体诗(绝句):A、B、B(粘上一句)、C,遵循格律诗“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原则。
      古体诗(古绝):A、B、A(回到首句)、C,实际上是两联一起排列,诗歌叫“折腰体”,失粘意不断。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通俗歌曲(songwriter)创作中,“起承转合”也是重要的曲式,大部分通俗歌曲,不管先有歌词还是先有旋律,大都遵循“起承转合”的思路,有A、B、C、D曲式,也有A、B、A、C曲式,后一种实际上就是汉诗“折腰体”,如王之一五年级写的儿歌《摇篮曲》,从歌词可以看出来:睡吧,睡吧(A),美丽的洋娃娃(B);睡吧,睡吧(A),可爱的小宝贝(C)。
      艺术是相通的,西洋古典音乐,很多也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通过和声层层推进,不停的起承转合。如舒伯特《即兴曲 Op.142 No.3现代法国作曲家杜让《圆舞曲》。起承转合的进行,作曲靠和声,汉诗靠什么呢?靠意、靠押韵!韵脚就是主音,就是调式,这是汉诗跟歌最亲密的关系。
      2017年10月1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20:2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7 21:47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五)汉语声调就是旋律线。
    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声调语言,中国人天天说声调汉语,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稀奇,有什么奥秘,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错了!汉语声调大有来头,搞清楚声调原理,汉语格律迎刃而解。
    汉语是单音节,一个字一个音节,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一个单词可能有多个音节;汉语又是声调语言,声调走向可以辨义,不像西洋拼音语言,声调走向不辨义,依靠单词的重音音节辨义。我经常跟孩子解释,这是中西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由此产生两种音乐: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声调汉语产生了中国式音乐“唱字”,重音语言产生了强弱节奏的音乐。
    声调实际上就是声音的走向,平声平着唱(),上声往上唱(),去声往下唱(),入声急促唱(!),这不就是旋律线吗?!跟音乐的音程走向(平行、上行、下行)旋律是一样的。可以说,汉语就是天然的音乐旋律线。如“音乐”,中古音旋律性是→!(乐是入声),简谱表示音高是|2—30|;近古音是→↘(乐是去声),简谱是|6—61|,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符(音高、音长),两个汉字就是两个音符,先后唱响,就是旋律音程。所以,汉语天然就是音乐,声调就是音程,就是旋律性,汉语不需要谱曲,文字就是谱子,稍加拉长,所谓“歌永言”(“永”是“长”之意),开口就可以唱。古代不仅诗词可以直接唱,非韵文也可以直接唱,所谓吟诵、诵读、吟唱。
    欧洲拼音语言,注重的是重音音节,不注重声调,只要抓住了重音,声调随你走向,意思也不变。英语说话,不时出现重音和弱音,由此产生了有规律的强弱拍子;又由于不用声调辨义,声调随意走向,故拼音语言需要谱曲,不像汉诗一样自成曲调。由此产生了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声、奥尔加农复调……而汉语不需要这些玩意,不需要作曲家。
    我跟文友说,我惊讶的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被鬼佬洗脑最严重、最彻底的,就是音乐,西洋音乐一统天下,入耳的音乐(包括民乐)全是西洋味,当今的中国人,很难听到纯正的中国音乐,古琴也用钢丝了。没有多少中国人会吟诵了,会唱汉字了,借助于西洋记谱法谱曲,完全不管汉语本身就是音乐旋律的事实,导致“倒字”不断,全然不觉,见怪不怪。罗大佑据说是“词曲咬合”最好的songwriter(写歌者),最近老让孩子吉他弹唱《童年》,忽然听出“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完全倒字倒胃口。“等√待↘”让人听成“登→呆→”。这就是用西洋作曲法给汉语谱曲的尴尬,两种语言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很难调和。
    为了拯救民族音乐的诗文吟唱,我曾经仿效中医和西医,提出了“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个体系,各自发展,不可偏废。
    2017年10月1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6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作曲家丶指挥家丶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家

Rank: 8Rank: 8

积分
35918
QQ
8#
发表于 2017-10-17 23:39:38 | 只看该作者
乐只 发表于 2017-10-17 20:20
汉诗与歌关系(五)汉语声调就是旋律线。
    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声调语言,中国人天天说声调汉 ...

“中国音乐”已经被“欧洲音乐”同化了!现在“中国音乐”已经很难与“欧洲音乐”抗衡。
http://www.xici.net/b1284488/
人人都是天才  只要用心培养
汉华钢琴学堂  天才儿童搖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15: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18 16:14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六)汉语韵书就是中国乐理教材。老乐研究成果
      汉语要编韵书,这可能是地球人唯一,这是由于汉语的音乐性、歌唱性、声调性决定的,所谓诗歌,诗就是歌,歌就是诗,既然诗就是歌,就必须有统一的“乐理”,韵书就是中国古代的汉语音乐守则。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曹魏李登《声类》,之前没有韵书的记载。虽然没有统一韵书,但是汉诗押韵毫不含糊,不会出现不同韵,不会押不同声调的韵脚。为什么?汉诗本来就是唱的,四声对五音,不可能出现平仄通押的情形,也不可能出现韵脚不同韵的情形。虽然没有统一韵书,嘴巴会唱,耳朵会听,和谐与否,一目了然。李登的韵书《声类》,已经失传,据见过版本的古人记录,李登把一万多汉字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五音实际上起到四声作用,因为四声是李登数百年以后南朝的周颙和沈约发现和论证的,李登时代没有四声之说,以五音给汉字分类,这说明三点:
      一、汉字确实相当于音乐的音符,是有音高和音长的。
      二、既然汉字就是音符,当然可以开口即唱,汉诗押韵实则定调,汉诗=歌曲,诗=歌。
      三、上古音的声调,没有音高重要。上古音以音高辨义,不以声调辨义(不像中古音、近古音以声调辨义,音高次之),所谓“音高型声调语言”,每个字都可以拖成平声,不但不倒字,一样可以辨义。
      李登以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分裂了几百年,民族大融合,汉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四声不对五音了,唱诗出现混乱了,于是就有了大一统隋朝人陆法言的《切韵》,把几万汉字按照四声“平上去入”归类(之前南朝周颙、沈约已经发现了四声),无法再用五音归类,汉语已经从“音高型语言”变成“声调语言”,声调比音高更重要了,不是每个汉字都能拖成平声了,“四声对五音”完成了历史使命,四声彻底代替了五音。
      那么,汉诗还能唱吗?
      2017年10月1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主题

239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8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11:2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22 11:35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七)汉字其实是音符。
      四声代替五音后,汉诗还能唱吗?当然能!不仅汉诗可以唱,汉文(非韵文)也照唱不误!只是音高和音值(音长)发生了变化,不过没关系,只要汉语还有声调,就有旋律走向,就能歌和唱。我跟孩子们说,你们要把汉字当作音符,当作五线谱的音符,我们中国古代只有文字,没有记谱法,文字就是谱,唱歌就是唱字,把声调拉长、注意音值就OK了。
      汉字是方块字,单音节,一个字就好比一个音符,两个字是两个音符,两个字就具有相对音高,先后唱就是旋律音程,就是旋律线,古人就是这样吟诵的。既然汉语自成旋律,无须另外给汉诗谱曲。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后,汉诗和歌词被西洋作曲法套上了旋律,加上了有规律的强弱节拍,加上拼音语言非声调因素,稍不注意,就造成倒字。
      经过近百年洗脑,国人已经把汉语吟诵丢得一干二净,不知道汉语天然就是音乐旋律的常识,不知道什么是唱字,什么是倒字,以为古代汉诗只是歌词,尚有谱子没有保存下来;又以为要唱汉字,必须用简谱或者五线谱谱曲。总之,歌词和谱曲是分开的,天经地义的,能写歌词会谱曲会演唱就是实力派歌星;唱歌成了一种职业,普通人、读书人很多五音不全,不会唱、不敢唱,不知道古代能说话就能唱歌、永远不会倒字的历史,不知道古代读书人个个都是歌星,是吟诵读书、唱歌成长的。老乐带领孩子们唱诗,自己常常摇头晃脑的吟诵,在有些人眼里好像神经病,腔调怪怪的,不如流行歌曲那般“动听”。其实呢?老乐才是真正的汉语唱歌,从汉字出发,不敢说字正腔圆,起码咬文嚼字,绝不倒字;流行歌曲是西洋作曲法套上汉语,两条旋律冲突,十有八九倒字。

      汉语的奥秘在于,连声音都有意义,“开” 和“闭” ,前者是开口音,平声;后者是闭口音,仄声,绝不含糊,反义词不可能是一样的腔调,从声音、嘴形就能判断,“声义” 体现不出来,汉语魅力减半。而“声义” 只能依靠传统吟诵才能体现。给古典诗词谱曲,本来就是多余的,99%不得要领。中秋节再听老流行歌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词,邓丽君、王菲演唱)真是不忍卒听,把好端端的好词,糟蹋得不成样子。
      2017年10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华钢琴网 ( 苏ICP备15057595号-1

GMT+8, 2024-12-22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