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汉华 于 2016-8-22 17:44 编辑
马友友:音乐家不是终极,人生才是
在法国出生,美国成长,父母都是中国人的马友友,虽然顶着国际知名音乐家的光环,却有着非常平实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才是大提琴家。尽管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无人能及,谦虚善良又怀有梦想的他,仍致力于替古典音乐开创一条全新的路。
在父母的薰陶下,马友友四岁开始学大提琴,七岁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纽约,当年成名。1962 年11月29日,新来乍到的马友友和姐姐马友乘与著名音乐家李奥纳德.伯恩斯坦和纽约爱乐乐团在肯尼迪中心同台演出一鸣惊人,台下的五千名观众包括甘乃迪总统和夫人,把惊呼和热烈的掌声毫无保留的送给这对来自东方的音乐神童。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对这次音乐会的好评,七岁的马友友抱着大提琴的相片和美国第一夫人的相片并排登在一起。
然而,他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偶像是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因为他说过这样的话,「我首先是一个人,第二是音乐家,第三是大提琴家」,这句话说得很美,对我的印象很深,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完全相信这句话。他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也是这样做出很多决定的。”
很多人会把郎朗拿来和马友友做类比,同样都是大家眼中的“少年天才”,但是两个人对于,商业运作、对于名望的自我判定,却有着巨大的反差。相对于郎朗对于商业市场的狂热追逐,马友友的态度显然更加超然。比起塑造自己“艺术家”的身份,他似乎更在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也正是民众给予两者极度不同评价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