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钢琴学习
查看: 3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小一首诗,值得刨根究底吗?

[复制链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00: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8-6-10 09:30 编辑

    【没有诗文吟诵,就没有国学的复兴】基督教有灿烂音乐,佛教有庄严诵经,中国汉文也有古老的吟诵,这就是儒家的“乐教”。可惜,自从百年前引进西洋音乐后,中国传统吟诵被西洋朗诵所取代,读书人渐渐不会吟诗了,不会中国式的唱歌了,把汉语的声义丢得一干二净,汉语的奥秘也被国人渐忘。我在研究音律、教孩子们诗文吟诵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我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白《静夜思》和王之涣《登鹳雀楼》被误读为例,告诉大家一个容易忽视的道理:国学复兴,吟诵相随。

小小一首诗,值得刨根究底吗?
作者:乐只
      发出这个疑问,可以追溯到三十一年前大学时代。图书馆大厅的黑板有一篇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小文章,我当时不屑一顾,就这么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值得分析来分析去、讨论来讨论去?不是吃饱了撑吗?李白更深奥的诗歌多了去,把时间花在李白其它诗篇岂不更好?
      三十一年过去了,没想到这首小诗还是争来争去。主要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睡床、马扎还是井栏?多数人包括学者认定就是睡床,如丁启阵、方舟子、徐晋如;马未都《百家讲坛》论证是马扎,认为是井栏的观点最不待见,很少有人把“床”跟“井栏”联系起来。我一直以为就是睡床,根本无须长篇累牍论证,纯粹无用功。没想到,近年来研究汉诗吟诵,从吟诵的角度,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进而恍然大悟,“床”果然是室外的“井栏”!
      用中古音吟诵规则吟诵《静夜思》,一开头就是拖得长长的“床前……”表明地方很大,这个床前很开阔;韵脚“光”是开口度最大的韵腹a,表示月光很多;“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说明李白是站着而不是躺着;还有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水井的诗歌意象往往是故土、故乡,种种迹象表明,“床前”决不是当代人想当然的睡床,而是室外的水井栏杆,李白站在井栏前,远望山月和洒满大地的月光,思念家乡,是再好不过的解释了。就这么简单,让多少著名学者大跌眼镜。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不会汉诗吟诵!不懂得把汉诗转变为正确的声义,只知道汉诗的字义,是不够全面的。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声音是有意义的,声母、韵母、声调全是有意义的,而古人是用嘴巴作诗的,先吟诵后记写,不像我们现在无声写诗,再用西洋的朗诵法和现代普通话朗诵汉诗,导致汉诗声韵尽失,声义没有了,只剩下了字义,一旦把声义捡回来,就能发现不少错误的理解。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主题是奋发上进吗?错了!用中古音大声吟诵,就能强烈感受整首诗的主题是消沉,色彩黯淡,跟奋发上进没有半毛钱关系,王之涣在感叹时光转瞬即逝,类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指出,用《平水韵》下平十一尤的格律诗,没有奋发上进主题的,基本上跟“愁”联系在一起;中国诗歌意象中,登楼也跟“愁”如影相随,古代汉语没有用登楼表达高兴、豪迈、奋发的说法。我再找描写鹳雀楼的唐朝诗歌数十首,王之涣《登鹳雀楼》之外最有名的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畅当《登鹳雀楼》,更没有表达奋发向上主题,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更是典型的登楼赋愁: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2018年6月1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华钢琴网 ( 苏ICP备15057595号-1

GMT+8, 2024-4-28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