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钢琴学习
楼主: 乐只

诗与歌之关系(十八)汉诗有五言七言,音乐有五音七音。

[复制链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23 07:57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八)《诗经·小雅·蓼莪》就是一首西周流行通俗歌曲。(老乐研究成果)
       蓼蓼者莪,匪莪伊。哀哀父母,生我劬
       蓼蓼者莪,匪莪伊。哀哀父母,生我劳
       瓶之罄矣,维罍之。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无父何怙?无母何?出则衔恤,入则靡
  父兮生我,母兮我。抚我我,长我我,顾我我,出入我。欲报之。昊天罔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
      这首据称写于周幽王时代的汉诗,距今近三千年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孝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无数中国人。孔子选编《诗经》,想必会影响他的孝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载皋鱼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多少孝子无奈!
      本文只分析该诗跟歌的关系。
       以前说过,汉诗是没有曲谱的,汉诗本身就是谱,既是歌词又是谱子。唐朝以前,中国没有记谱法,唐朝出现的公尺谱,也仅仅有音高而已,没有音值。没有曲谱,汉诗怎么唱?开口就唱!
      一、西周时代属于上古音汉语,四声对五音,我给第一章“谱曲”(为了防止音程大跳,65低八度;音值原则是,除了入声,每个字都可以拖长,具有钟鼎之声):蓼蓼(66)者(5)莪(1),匪(5)莪(1)伊(2)(2)。哀哀(22)父(6)母(5),生(2)我(5)劬(1)(1)。
      二、用中古音客家话依字行腔,天然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促韵(平声韵)长”,除了上声、去声不能拉长,其它处理跟上古音基本一致。
      三、用近古音北京话依字行腔,只要把入声字变通为音值很短的去声,依然可以展现汉诗即是歌的风采。(吟唱略)
      当你分析该诗篇章段落时,你会惊讶的发现,现在的流行歌曲,很多不就是这个结构吗?A(a1、a2)、B(b1、b2)、A(a3、a4),所谓AB两段式。
      a1:蓼蓼者莪,匪莪伊。哀哀父母,生我劬。(四句2+2)
      a2:蓼蓼者莪,匪莪伊。哀哀父母,生我劳。(四句2+2)
      b1:瓶之罄矣,维罍之。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无父何怙?无母何?出则衔恤,入则靡。(八句4+4)
  b2:父兮生我,母兮我。抚我我,长我我,顾我我,出入我。欲报之。昊天罔!      (八句6+2)
  a3: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四句2+2)
      a4: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四句2+2)
      这进一步证实,诗经的诗体,反复重复,回环相扣,完全是为了唱的需要,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  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理解,仅仅从字义的角度,你会对诗经的“啰嗦”不得其解,产生厌烦并疑问:汉诗数字本来就少,惜字如金,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
      更令我惊讶的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变化的是首字和第三字,“我”一直固定陪衬,强调的是首字和第三字,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有一段“15、35、25、45……”第一个音符才是旋律,弹奏时要突出;第二个音符是陪衬,弹奏时要弱化。类似的技巧,在西洋古典钢琴曲中并不鲜见,没想到,距今近三千年的周人,早就玩过了。
      2017年10月2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15: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23 15:41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老乐研究成果
      音乐的拍子,主要有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强弱有规律的交替,这是西洋音乐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重音语言鲜明的特征,架子鼓应运而生。中国音乐产生于声调语言,没有强弱的拍子概念,据说民族音乐的“板眼”其实跟西洋音乐的拍子,还是有不同的。我们现在用西洋记谱法记录民族音乐,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其实不是中国味了。
      汉诗没有拍子,随意性较大,给吟唱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到了唐朝产生了格律诗,有了平仄马蹄格规律,进一步规范了汉诗吟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拍子。
      音乐有了节拍,就有节奏,节拍和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给孩子比喻为:节拍是走路的步伐,永远都是“左脚、右脚、左脚、右脚……”节奏呢?是嘴巴喊的口号或者唱歌的旋律。伴随永远不变的脚步,嘴巴可以喊出不同的节奏,如“1、2、11、22、1111、2222、我们、是、接班、人、……”唱歌则有无数的歌曲可以配合脚步,脚步不变,嘴巴可以变。
      汉诗平仄也如此。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只是“脚步”,所谓马蹄步伐,用词不一定也按照这个节拍,用词有自己的节奏。我给孩子举例“仄仄平平”造句:北海银滩(2+2)、北部湾潮(3+1)、望北京城(1+3),平仄格式不变,句子节奏变了。如元稹五律《霜降》的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元稹诗句并没有按照死板的节拍,而有自己的节奏: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平仄格式不变,诗句节奏变了,我们在诵读时是按照诗句节奏断句的,不是按照平仄格式断句,平仄格式跟诗句断句是不同的,汉诗跟音乐的拍子、节奏、乐句、钢琴弹奏的落提是一样的道理。不懂汉语声律奥秘的人,把平仄格式和诗句节奏相混,由此贬损平仄格式如果束缚手脚、如何迂腐如何该推翻,怎么就不想一想音乐的节拍?
      由此又想到,为什么汉诗要讲究声律?近体诗要讲平仄格律?就是为了唱的需要,汉诗等于歌,没有专门的谱子,曲和词合二为一。打破了汉诗声律,等于破坏了一首歌曲的规则,没法再像歌一样唱。反过来说,汉诗就是要唱的,不是念的,要把汉诗之美发挥到极致,必定得吟唱。看看当今,上至大学文学教授、广播电视,下至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明白古人的常识?
      我经常跟孩子说,音乐的拍子,是不会注明在简谱和五线谱每个小节上的;汉诗的平仄,也不会注明在诗句中。需要你听、看、唱时透过音符和诗句,看到拍子和平仄,然后学习作曲家如何在拍子的束缚下灵活运用节奏型、诗人如何在固定的平仄格式中写出灵动优美的诗句。
      2017年10月2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4 21: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0-25 14:39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十)“你要把汉诗当作谱子看”
      这是我经常跟孩子说的话,每每把诗当作歌、诵说成唱,反正一回事。古人作诗,无须专门谱曲,诗就是谱,字就是音符,直接就可以自己唱、别人唱、天下读书人唱,这是声调汉语的优势,天然具有音乐因素。而西洋拼音语言,有重音无声调,音高和音值也没有规律可循,还得请专门的作曲家谱曲,才能演唱。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给诗人海涅谱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西洋的语言特点,由此产生了作曲家这一职业。
      汉诗具有谱子功能,体现在哪里呢?
      一、汉诗押韵相当于确定调性。历史上各种韵书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就是给作诗填词用的,作诗填词定好了韵脚,等于定好了调性,要保持调性统一,不然唱起来走调。诗词要转韵,相当于变调。      
      二、双音步和后来的平仄,相当于音乐的拍子。参照(九)音乐的节拍节奏和汉诗的平平仄仄。
      三、汉字有音高、音值、声调,跟音乐相似。上古音四声对五音,中古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近古音仍然有音高和音值,声调虽然没有了入声,仍然是声调语言,具有平行、上行、下行的音程走向。
      四、汉诗凭借起承转合推进,跟西洋乐曲不谋而合。
    五、汉诗划分诗句节奏,跟音乐划分乐句如出一辙。
      六、汉诗的段落结构,影响了白话文歌词,跟音乐的曲式结构相似。
      七、汉诗的创作手法,也体现在后来的音乐中。如《诗经》常用的反复,类似于西洋乐曲的主题再现;段落结构类似于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汉诗的转韵,类似于西洋音乐的变调……
      汉诗为何一开始就押韵?为了变成歌直接唱;为何一开始就不能平仄混押?因为音高不同;为什么后来出现了平仄?还是为了唱。这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声律特征,无一不是词曲合一的需要。
      2017年10月2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6: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1-18 15:14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十一)白话文歌词可以平仄通押。(老乐研究成果)
      以前我以为,流行歌曲大量存在平仄混押韵脚,是违反汉诗声律的。经过深入研究和体会,我否定了自己的观点,白话文歌词是可以平声韵和仄声韵通押的。
      在文言文基础上形成的古典诗词,所谓汉诗,为什么不能平仄通押?如“章”(zhāng 平声)和“涨”(zhǎng  仄声)不算同韵。这是因为汉诗直接就是吟唱的,不同声调的音高是不同的。按照四声对五音的原则,“章”是第一级“宫”,“涨”是第五级“徵”,音高相差很远,假如混押,唱起来就是变调了。在一首诗中换韵,如《诗经》大量的四言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当于唱歌转调。
      当今白话文歌词,撇开汉语业已存在的声调旋律,用西洋作曲法重新谱曲,汉字音高失去了意义,平仄可以通押,只是谱曲时应避免过分倒字,以免引起歧义。

      我最近给五年级孩子的班上写了一首班歌歌词,准备引导孩子谱曲。我尝试运用平仄韵脚。
  (A1)小鸟渴望翱翔蓝天,小鱼渴望潜游大
  我们是珠乡学子,美丽校园就是我们的舞
  (A2)教室传来琅琅书声,操场响起锵锵节
  我们是古城骄子,每天都在创造别样的精
  (B)女生是凤,男生是龙。笃学敏行,团结友
  我们是茁壮的小树,明天成为祖国大厦的良

      2017年11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0 15: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2-20 15:34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十二)汉诗和歌词,避免句句押韵的和声原理。(老乐研究成果)        
      汉诗句句押韵,称“柏梁体”,历史上也有人尝试,杜甫就写了一篇《饮中八仙歌》(“歌”是汉乐府诗体裁之一);现代白话文歌词,作词家常常句句押韵(平仄通押)。琅诵起来总觉得不太对劲,“柏梁体”汉诗,被历史证明不好而遭淘汰。究竟何因?从歌的角度最容易说明。
  冬至将至,给孩子分析杜甫两首七律《小至》、《冬至》,说到押韵,其实相当于歌曲的主音,主音还没有出现,让人有一种期待感,最终回到稳定的主音。套用西洋音乐的和声,从稳定→不稳定→稳定(解决),循环往复。汉诗也是一样,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出现韵脚“人”,接着“江上形容吾独老”,没有韵脚,有不稳定感,这时有一种解决的期待,诗有了推动力,接下来得到解决“天边风俗自相亲”。颈联上联“杖藜雪后临丹壑”又出现了不稳定,下联“鸣玉朝来散紫宸”,又一次得到解决。如此类推,这跟西洋歌曲是一回事。
  从歌的角度,我甚至得出汉诗上联尾字,最好避免跟韵脚相同的韵母,即使跟韵脚平仄相反。不要以为平仄相错就行,其实从声音来说,也会减弱“解决”的力度,减弱期待感,降低韵脚的力量。我在给圣诞节歌曲《平安夜歌》配置和弦时,我甚至连续配置属七和弦(属和弦的属和弦),连续造成极不稳定的期待感,最后回到主和弦,显得非常震撼。
  同理,白话文歌词,也应该配合音乐旋律,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来回,避免每一句歌词都有韵脚,每一句都“解决”了,稳定了,推动力就减弱了,甚至没有了推动力,跟谱曲的旋律掐架。
  2017年12月20日冬至、圣诞节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5: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2-28 22:25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十三)中国民族调式和词牌名,多得令人望而生畏。          我研究民族音乐调式,常常为调式太多、难以辨认头痛不已。就拿五声调式来说,宫、商、角、徵、羽各自当主音,组成自己的音阶调式,5+5+5+5+5=25种调式,还有六声、七声,够烦了。西洋音乐,七声其实可以组成49种调式,但是大浪淘沙,最后只剩下大调式和小调式,相当于中国宫调式和羽调式,极大方便操作,易于普及和推广。规则简单明了,方便集中火力深入研究,伟大的作曲家灿若星辰。中国民族调式始终在原始音阶上“百花齐放”,在西洋音乐面前溃不成军。西洋音乐能占据中国音乐半壁江山,我认为跟西洋音乐调式简单、易于操作有很大关系。
    联想到中国唐宋词牌,据说有一千多种,始终没有一个简单化的标准,名家填词,可选词牌太多,反而不好比较,假如像唐朝格律诗一样,只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句,只能押平声韵,不仅方便把握规则,名家之间也可以比较作诗技巧,分出高下。音乐和诗歌一样,调式简单了,规则统一了,方便创作。可惜,词牌泛滥成灾,一首词一个词牌,这种繁荣,跟唐诗格律诗的繁荣,总觉得不是一个味。
    2017年12月2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23: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12-30 23:40 编辑

      汉诗与歌关系(十四)汉诗吟诵规则,就是音乐规则。
      唐朝的格律诗,因为有平仄和平声韵脚的规则,非常方便吟诵和吟唱,遵循相同的规则,这个规则,其实跟音乐一脉相承。
      格律诗吟诵最主要有四个规则:
      一、平声低,仄声高,简称“平低仄高”。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四大属性(音高、音值、音响、音色)的音高,民族五声宫商角徵羽。平声总是处在第一、第二级,仄声处在第三、第五、第六级。汉语上古音“四声对五音”也是这个意思。
      二、平声长,仄声短,简称“平长仄短”。这实际上就是乐音的音值。上面说的是音的高度,这里指音的长度。汉诗平声可以拖很长,仄声则不能拖长,因为任何声调,一旦拖长都会变成平声。
      三、入声短促,韵脚拖长,简称“入促韵长”。这实际上也是音值,入声比上声和去声更短更急促,如果去声是一拍,入声是半拍;韵脚是尾字,相当于全音符四拍。
      四、依字行腔。这是中国戏曲的唱法,实际上也是汉诗吟诵(吟唱)的准则。汉语本身有声调,实际上就是旋律音程,依字行腔只不过遵循汉语声调走向而已。这跟西洋音乐按照和声走向不同,旋律的走向实际上遵循和声的进行,所谓先有和声后有旋律。中国音乐没有和声,汉诗也没有和声。
      五、依义行调。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音乐的调性。西洋有大小调,中国有宫商角徵羽五种五声调式,每种调式的感情色彩不同。汉诗吟诵(吟唱),一样有个调性问题,最常见有宫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大调式)和羽调式(相当于西洋音乐小调式),其实,商调式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以至于商调式(商音)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汉诗就是歌,就是曲,从吟诵规则跟音乐的对应,可见一斑。
      2017年12月3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4 15: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诗与歌关系(十五)汉字音高实验。
      任何声音,不管是乐音、人声、天籁,都具有音高、音值、音响、音色四种属性,其中音高和音值是最重要的两种属性。人类说话也不例外,只不过,汉语的音高和音值是有意义的,不像西洋拼音语言,也可以有音高和音值,但是没有辨别意义。以王安石五绝《梅花》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平时的朗诵、琅诵、吟诵等等,每个字其实有相对音高,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知道罢了。改用同样的音高来朗诵,全部变成了平声,立马觉得别扭,连字义也变了。
      |5 5 5  5|5-    5  5|5 5 5-  |5 5  5  5|5-    5 5|5  5 5-|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把歌词改为英文“Happy new year to you!”(新年好!),意思不变,不会因为同样音高、同样声调而改变字义。这是汉语音高-旋律性语言跟西洋重音拼音语言的本质区别,汉语之难,号称地球最难的语言,从这里可见一斑。
      格律诗运用的平仄,实际上就是让汉语的相对音高按照一定的律动,形成高高低低、低低高高的错落,类似西洋音乐的小节线里面的拍子。总而言之,汉诗尤其是格律诗、词、曲,本身就是歌,拿来就可以唱,不需要谱曲。
      2018年1月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7: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诗与歌关系(十六)汉诗和歌曲,写得穷尽吗?
  台湾钢琴家官大为,生动活泼的音乐讲座《好和弦》,有一集《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音乐都写完了?》,他从数学开方的角度推理,即使台湾两千多万人每一秒钟写一个八度内旋律,要900年才能写完,加上节奏、拍子、八度外……等音乐元素,人类永远也写不完。所以,“当你遇到创作瓶颈,觉得好音乐被人写完了,这是错误的,不要这样认为”(大意)。
  联想到汉诗,其实就是歌曲。汉字是单音节,一个汉字相当于一个音符,有不同的音高,还有不同的音值。汉字有好几万个,常用的汉字两千左右,比音乐七个音多得多,永远也写不完。格式比古体诗更严格的格律诗呢?写得完吗?写不完。常用汉字两千字,平声仄声各半,如此之多的平声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用来当韵脚,永远不会重复。“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语),这本是调侃之语,不必当真,总有白话文新诗脑残,死抱着名人大腿,给自己懒于看书、畏惧研究找台阶,动辄“怎么写,也写不过李白杜甫。”
  2018年1月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主题

238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3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10: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8-1-6 22:09 编辑

      诗与歌关系(十七)李白的“床”究竟是什么东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妇孺皆知的李白《静夜思》,一首乐府诗,思乡的主题没有异议,唯独“床”究竟何意?争来争去,没有定论。丁启阵教授、方舟子专门著文论证“床”就是室内睡床,声名赫赫的徐晋如教授也一口咬定就是室内睡床。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口若悬河论证“床”其实是折叠凳“胡床”……不能妄议时政的当今文人,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国学,考证历史,反而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有希望!
      吟诵专家徐健顺教授,另辟蹊径,他从吟唱《静夜思》发现,韵脚是平声字“光、霜、乡”,韵腹是开口度最大的韵母a,“床前明月光”,韵脚“光”拖得很长很长,从声义角度,说明月光很多很广,只能是室外,就是“床”的第三种解释“井栏”,如此,接下来“疑似地上霜”(“疑是”意即正如、好像,不是“怀疑是”。)就顺理成章了。
      我也吟诵,体会最深,我是坚决赞同徐健顺教授的。我还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井栏、井水,跟井有关的物件,古代诗歌意象就是家园、故乡(举例论证略),李白站在井栏边仰望山月,顿生思乡之情,是再合适不过的解释了。
      从“床”的正解,可以看出,汉诗的吟诵是多么重要!国学专家教授不懂唱诗,不通音律,也是闹笑话的。汉字不仅有字义、型义,还有声义,连声音也有意义,这是汉语最难学、最神秘、最容易忽略之处,要体现声义,仅靠念、默念、读是不够的,非得按照汉字的音值,大声的诵、吟、唱,方能体会汉诗之妙。
      2018年1月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华钢琴网 ( 苏ICP备15057595号-1

GMT+8, 2024-3-29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