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钢琴学习
查看: 38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90后的血泪控诉:不能原谅的中国教育

[复制链接]

138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作曲家丶指挥家丶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家

Rank: 8Rank: 8

积分
3456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0:5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90后的血泪控诉:不能原谅的中国教育分享: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更多复制



返回[青春向北漂]   [url=]关闭窗口[/url] | [url=]隐藏边栏[/url]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1 11:16 [只看该作者]


引言  论学生不服从的权利
   
   Disobedience, in the eyes of any one who has read history, is man's original virtue. It is through disobedience th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rough disobedience and through rebellion.
                                             Oscar Wilde
   不服从,读过历史的都知道,是人的最初美德。只有通过不服从人类才得以进步,通过不服从和抗争。
                                              王尔德
150多年前,亨利梭罗一篇《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犹如一声惊雷,响彻美洲大地。梭罗不仅以愤怒的文字鞭笞了奴隶制和对墨西哥的战争,控诉了美国政府的可耻行径,而且论述了公民在面对政府的不正当行为时拥有抗争的权利。“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引发了所有美国人的思考,唤醒了一个民族的良知和灵魂,也为日后马丁路德金和甘地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埋下了种子。而当150多年后,中国的学生被迫从事高强度的学习,被当做背书做题的工具,被教育剥夺了人性,成了教育的奴隶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服从?
       2010年,大一下学期,一个沉郁的下午,本应是上政治经济学课的时间,我骑车到校外的一个广场,戴着耳塞发呆……
       在那个下午,以及我生命中的任何一个下午,我都愿意去做任何事,除了坐在课堂里任凭别人往我的大脑灌输无厘头的东西。即使是站在这里发呆,什么都不干,也比在学校上课更有意义。在这儿,我至少是我自己。
       在教室里,我和周围所有的人,和千千万万的学生一样,只是中国教育的又一个受害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不是人,不是自己。
       而中国的教育,也根本不是教育,它是对这个词的玷污。
       英文edu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ere,由“ex”— “向外”和“ducere —“引领”组成,它最原始的意思是“把人的头脑中原本具有的能力引导出来”。学校,也就是school,来源于古希腊词语skhole,意为“闲暇时间,自由时间”。学校本由亚里士多德创建,让学生在闲暇中读闲书。教育,应是像卢梭阐释的那样,“其目的,是让人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是像马斯洛说的那样,“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而中国的学生在学校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教室里看着老师发呆,盯着黑板狂抄笔记,然后晚上跳入题海绞尽脑汁苦熬。中国的学生,是背书做题造就的,是考试卷子造就的,是《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造就的,是一道道题的标准答案造就的,但绝对不是天性造就的。
       生来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失为人生一大悲剧。
       7年前,初一的语文课,我曾站在讲台上,拿着一本当时百读不厌的《像少年啦飞驰》向全班同学介绍韩寒,以“先知者”的姿态向和我一样乳臭未干的同学传递韩寒精辟潇洒的思想和文句。那是我至今为止做过的最成功的演讲,大家都瞪圆了眼睛,惊叹不已,不时爆发出笑声掌声赞叹声,比听老师讲课带劲多了。当然这赞叹不是对我的,是对那个没拿过高中毕业证日后却成了全世界影响力排名第二的人的(自那之后,我的所有韩寒的书全部被同学们借走,且都流落于民间有去无回,一传十十传百传,最终杳无踪影)。就在我尚自鸣得意时,语文老师说出了一段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话:“都说鲁迅是一个人在呐喊,其实韩寒才真是孤独的斗士。鲁迅后面至少有一堆拥护者,而韩寒呢?一帮学生们跟着拍巴掌喊‘好好好’,然后转身背着书包屁颠儿屁颠儿上学去了……”那一刻,我眼前立即浮现出自己晃着脑袋上学去的景象。不知老师的话是有意讽刺还是无心插柳,但它的确够劲儿,不逊于韩同学的博文,立刻让那些拍巴掌的学生没了声音,让我满脸黑线,羞于再去介绍什么韩寒。
       记得当时我只是面容僵硬故作镇定地笑了笑。现在,我面容依然僵硬,却笑不出来,有的只是心底的一声自嘲:背着书包屁颠儿屁颠儿上学,一上就是6年。这6年,中国的教育让我痛苦,让我无奈,最后让我麻木。我也曾抗争,抗争完了忍耐,忍到最后就成了顺服。      
别人都说考上大学就好了,就熬出头了,就彻底解放了,为了这一天你就忍忍吧。我还真就傻不啦唧信了,真的为了大学忍了6年。
整整6年。
    然而在我有幸见证了被网友戏称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笑话”的中国大学之后,我就像是被淘宝作弊刷成皇冠的奸商骗了的买家,悔恨交集,欲哭无泪,想找地儿投诉,淘宝却说人家又没入“7天退换”( 中国大学是不是也可以搞个“7年退换”,把我浪费的时间补回来)。中国的大学就是卖假货的,什么“一流大学”,只不过是挂一牌子而已。看见个皇冠就信了,看不清真面目又能赖谁,只得自认倒霉。中国大学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腐朽”,比历史课本上说的资本主义还腐朽。
       腐朽的何止是大学,是整个中国教育。若是要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教育,我会用这句:
        它从未经行过教育。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2 09:26 [只看该作者]
2

此话本是梭罗用来描述美国政府的,但放到中国教育上怎么就这么贴切呢。这么多年来,它尽暴戾恣睢之能事不择手段地毁灭我的大脑摧残我的人格,什么都干了,就是没进行过教育。它能让我为一道数学题睡不着觉,为一张考试卷子吃不下饭,让我废寝忘食地背下一本比《等待戈多》[1]更荒诞离奇的政治课本,它能让我做梦时脑子里除了数学公式就是历史年代……
然而中国教育能让我记住的也只有这些了,连曾经“刻骨铭心”的历史年代也在考试后忘得一干二净,成了历史。这十几年里,我除了无止境地“背书做题”就没干别的,而这些在我脑中留下的除了痛苦除了折磨,还有什么呢?叔本华说“人生即痛苦”,中国教育则可以不折不扣当之无愧地称为“教育即痛苦”。
        可我竟在如此痛苦中平心静气地活着,而且还能不知耻地去阿谀奉承随波逐流—一个莫名其妙的考试分数就能让我难受好一阵儿,老师的一句批评也能逼得我一天抬不起头来。我也跟所有人一样,喜怒哀乐随着考试分数起伏变化,考好了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考砸了眉头紧锁垂头丧气,好像这辈子就是为了考试而活的。我会因为堆积如山的作业晚上不睡觉,为了背完明天要考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捶胸顿足,好像没了这些我这个人就没了存在的意义。现在想来,一脸尴尬,不相信自己曾经这么愚昧,愚昧至极,比历史课本上说的农民阶级还愚昧。
        尴尬是因为自己可笑,更是因为可悲。
        不知中国教育对我的大脑做了什么手脚,我只知道我不再是本来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过去我可以在教室里带着少年的意气满腔热血地嚎叫《像少年啦飞驰》,现在我只会跟个老朽似的趴桌上在半睡半醒间流着哈喇子呆看着黑板;过去我可以写出一篇奇形怪状的低分作文,但那是我自己的文字,是我自己的奇形怪状的想法,现在我终于能够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写得跟书上的范文一模一样,但那不是我的文字,是别人的,那不是我的想法,我没了想法……
       “我没了想法”—这便是中国所有学生的真实写照。
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 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 “标准答案” ,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
       你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目的。但若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眼光来看,这是现象,其本质是让你没了人性。“人性”同中国教育,好比美国同伊朗,周瑜同诸葛亮,北京电视台同郭德纲,那是水火不容一对天敌。中国教育要做的,就是活生生地灭绝你的天性,扼杀你的灵魂,就是把所有人变成一样的人、把学生变成机器人,变成纯粹的工具。
       这便是中国的教育,若问我身处其中的感受—
        我的回答是:与它发生关系不能不令他感到耻辱。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是的,生而成为一个中国学生,不仅是悲剧,更是耻辱。
       要不说中国百姓都是顺民呢,面对如此耻辱,我们还都能跟作文里写的司马迁似的“忍辱负重”,仿佛这是我们应得的。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学生坐在教室里以同一个目光盯着ppt,用同一个姿势疯狂地记笔记,记累了趴在桌上眯一觉,做着同一个梦,或是没有梦。下课铃一响,立刻起身收拾书包(包里装着同样的书),然后三五成群追逐嬉戏走向下一个教室。难道你生命中这一个半小时就是为了记笔记背“货币价值及作用”的吗?此时此刻,不知又有多少学生坐在教室里以同一个姿势趴在桌上,呆呆地听语文老师讲荒诞不经的字音字形,或是坐立不安地等着数学老师发卷子,然后看着分数或喜或悲。就算你考了100分,也没有什么值得“喜”的。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拿卷子看成绩吗?
       中国教育侵蚀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但绝大多数人茫然而毫无知觉,他们淡定得就像是蒙克《卡尔约翰的傍晚》[2]中那些脸色苍白的人,莫名其妙地在一起走着,不知自己是谁也不知走向何处,毫无生气,如僵尸一般。
       就在这“毫无知觉”中,你我的天性被活活扼杀。当我看到以前和我一起在球场上疯跑上课看漫画的哥们儿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淹没在高数中的书呆子,当我听说几年前还边翻闲书边说想当作家的同学到高三一遍又一遍练八股文,心中只剩悲凉。当我坐在大学沉郁的教室里回想初一的课间同学们一个个活蹦乱跳、 教室里被翻个底儿朝天的景象,再看看现在周围人拎着一本GRE红宝书,推推眼镜片儿便埋头背起来,脸上一副考古学家挖坟山西工人挖煤的表情,我都能猜想到一个人在6年里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到这个田地的。中国的教育就像是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点燃的一把罪孽之火,呼啸而过,烧掉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把每个学生心中最美好的部分烧成灰烬,留下一片废墟,和无尽的叹息……
       然而我们的学生们却能相当坦然地面对这一切。教育的刺刀正一题一题、一字一字刺向你的灵魂,你却浑然不觉,如此大度就好比耶稣说如果有人打你左脸你就把头转过来让他打右脸,也真令人钦佩。“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永远是一件无比光荣无比神圣的事儿。
    王尔德说,“年轻,仅仅是年轻,就是极其奇妙的。”但把“年轻”耗费在这种猥琐无谓的“学习”上,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奇妙的。奇妙的倒是有人不仅不反抗,还觉得在中国当学生和当女人一样,“挺好”。我有同学就说:“这样学习没什么不好啊,到高三我还有玩儿的时间呢,而且学校教的东西也没错啊,再说大家都这么学,我也就这么学呗。”
       我恍然大悟,中国学生不仅都是女人,而且都是阿娇,很傻很天真。他们很欣慰自己还有玩儿的时间。我倒想问问,那些灌进你大脑的知识是你喜欢学的吗?对你有用吗?能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吗?我实在无法想象除了以后想当教育部长之外谁愿意天天背历史年代。在这种教育下,你花费一分一秒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我真想问问,中国教育是不是一场阴谋?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要摧残学生的人格?老师学校是不是都想毁了我们的大脑?亵渎生命,这就是老师学校存在的目的吗?这就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意义吗?
但貌似很多同学并不在意,反而像是修炼得道出了家的人,早已看破红尘,像是会轮回转世,有用不完的时间,浪费了这个青春不要紧,春去春又来。考完试放了学,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回家还能追逐打闹有说有笑。我不明白他们怎么笑得出来。难道他们看见自己最宝贵的时光就在一张张卷子中白白浪费时没有一点儿不舍没有一点儿心疼么?他们不会想想,自己来到这世界上,就是为了天天考试么?你的青春就值这么点儿钱么?他们会不会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看看有多少和你一样年龄的人已经领略到了年轻的奇妙—20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统领千军万马征服了欧罗巴大陆,20岁的凯鲁亚克[3]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了“在路上”的传奇生活,20岁的希德.维舍斯[4]弹奏的贝斯震撼了世界,20岁的比尔.盖茨为投身软件领域而毅然放弃了学业……亚历山大太久远,比尔.盖茨太俗气,那你可以看看,就现在,此时此刻,在你正浑浑噩噩做题时,世界上又有多少同龄人在接受美好的教育,在享受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探索着自己的潜力,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体味着人生的奥妙。看看他们,你不觉得惭愧耻辱吗?你的生命又怎么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但他们看不到,他们仍旧说着笑着麻木着,甘愿用灵魂和青春做买卖,换取一个考试分数,且一边卖着一边还能怡然自乐。等到卖完那天,就像罗丹的《欧米哀尔》那样,发现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已被夺走,剩下的只是顾影自怜的一声叹息。
他们就像是每天被人拿刀子捅,但却麻木不仁毫无知觉,不但不反抗,还能笑眯眯地看着那人捅自己,看着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身躯流血。
中国学生的悲哀不在于被摧残,而在于是麻木地被摧残。
  
生命宝贵,不能浪费青春。
                                                   《在路上》


[1]《等待戈多》,爱尔兰荒诞派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

[2]爱德华蒙克,世上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卡尔约翰的傍晚》作于1892年,乃其代表作之一(不过小生倒是不大喜欢蒙克,以及其他所有表现主义者)。

[3]杰克. 凯鲁亚克,美国垮掉派作家。太有名了,不必多说。

[4]希德维舍斯,英国乐队性手枪的贝斯手。性手枪是70年代朋克运动的中心,而希德危险与浪漫交融的气质以及放荡不羁又充满传奇的生活更使他成为了朋克的精神象征和美学标准。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3 09:41 [只看该作者]
3

中国政府在每次地震之后都意识到豆腐渣房子可以压死人,不知有没有人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也是能压死人的,我们不能再被腐朽的教育麻木地压着了。
无论如何,不能浪费青春。无论如何,不能再麻木下去。 若再麻木,我对不起那本已翻烂了的《在路上》;若再麻木,我愧对我崇拜的所有伟大的名字。王尔德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却在仰望星空”。若再麻木,我愧对天上的星星,也愧对我自己。
梦落永生,生若夏花。
詹姆斯迪恩[1]
   欧米哀尔出卖身体是为了钱,那么我们出卖精神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高考,为了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为GPA,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能在北京买个大房子(那可真是不容易了),为了周末打打高尔夫,为了开辆7系宝马,为了能有好多好多钱……
    看,就是为了这些,这不就是买卖么。
然后,你就能过上像《猜火车》那段经典台词说的生活了—
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机,选择汽车,选择音响……过日子,一直向前,直到死去那一天。
         对,你就是能和大街上所有人一样,早上7点起床,穿个蹩脚的西装踩着憋脚的皮鞋脸上挂着虚假的用塑料做的微笑,用千篇一律的步伐走进无数高楼大厦中的一座,到了公司对着电脑跟同事抱怨“无聊透了”,却又在每星期、每月、每年都来回来去干那无聊得不能再无聊的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后,拖着干涩的身躯回家边吃饭边看电视,跟着电视剧或足球比赛激动,但在关掉电视的那一刻,你在黑暗中坐在沙发上,发现这只是又一个一如往常的“每一天”。你能想象到自己今后的生活,无非是30岁前结婚,过两年要个孩子,工作变动几次升迁几次,最多升到经理,然后五六十岁退休。之后便是十几二十年无聊空虚且疾病缠身的生活,最后因为癌症或者其它什么死亡。
      
顶多就是如此,这就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结果,这就是你用无价的青春去交换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乏味无聊的生活,这也就是出卖灵魂出卖自己的一切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没有比这更亏本儿的买卖了。难道这就是你的理想吗?我还从没听说有谁的“理想”是度过平庸乏味无趣的一生的。这算哪门子理想?人就一条命,几十年,你就拿着一条命换了一堆痛苦的学习,无趣的工作,挣了点儿钱就美滋滋的,然后猥琐地死去,和这世上无数人一样,这种生命有什么意义?一个人总要有个梦想,有个比“和其他人一样活着”更高尚点儿的梦想。你可以无法实现它,但总要朝它努力吧?否则,你对得起你自己吗?
因为没有理想,别人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 萧伯纳
       想要考个好成绩拿个好文凭找个好工作住个好房子开个好车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远远不是。“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2]若把生命比做一个课堂,那它的意义并不是期末分数,而是全部的上课过程。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在每时每刻,人都应当去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在社会的约束中过日子。生活是流动而连续的,人应当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主动去赋予它意义,否则,它便没有意义。
那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这每分每秒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那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人的最高需要在于“自我实现”,即“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去学你想学的知识,做你想做的事,活成你自己的样子。只有这样,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天赋,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而你的生命也像中国的社会一样,“和谐”了。
    教育,也应是帮助人自我实现,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教育家们呼唤的,是所有学生企盼的,也是现在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在做的。李开复让青年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别看就六个字,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状态。
你可以说这是个人主义,是理想主义。但王尔德说:“我所无法原谅自己的,让我十恶不赦的错误,就是有一天我不再固执地追求自我。”而世上只有一种东西比理想主义更可怕,那就是没有理想。
    李开复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他有资格说出这句话。然而对于中国学生—被教育毁掉生活的人来说,我们没资格“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连“做自己”都来不及。
我有权承担的唯一义务,乃是无论何时,都做我认为正当的事情。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我选择别的。
                                          ——猜火车
    你会说了:“说得简单,我是不想上课不想上班,可我必须上啊。”
    你不是“必须”上,这只是你的选择。
每天你都说我没有自由我必须干嘛干嘛,然后觉得生活很无奈很苦闷。其实这只是你的借口,逃避自由的借口。萨特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只是在逃避,逃避生活中的选择,让自己看起来不自由,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生活不如意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心安理得地自怨自艾,心安理得地麻木下去。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上天给你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拿走。要想活成自己,必须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然后按内心的选择去行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当你说你必须怎样怎样的时候,你显然不是“必须”去。你只是选择那样做。
在这个沉郁的下午,以及任何一个下午,与其“必须”到教室里虚度青春,我更愿意选择站在广场上发呆幻想,更愿意选择读我自己的“闲书”, 更愿意选择去写一本控诉中国教育罪行的书……我可以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毕竟,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我所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我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做一件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情。在服从世俗的标准和遵从内心的意愿之间,我会去选择后者。当我感觉到中国的教育在摧残我的人性、打碎我的想象力、毁灭我的生活时,我当然有权利抗争,有权利选择不服从。
不管是马斯洛还是萨特,他们都是对真正的“人”说的。假如你已经被中国教育折磨得不成样子,被中国教育折磨得没了人格,那你大可不必理会这些。
我知道,对中国现行教育,我所选择的不服从,也许只是徒劳的抗争;而大多数人选择的服从,更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无论是选择服从还是不服从,都是被动的,都是无可奈何的,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我们真正期盼的,是中国教育的改变。
我相信,无论是“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策,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愿,中国教育都必须改。
       各位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以及读到此书的所有人,如果你还在乎青年人的未来,如果你还在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请你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责任。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中国学生。这是一代人的悲哀。
谨以此书哀悼。哀悼所有被中国教育泯灭的灵魂。哀悼我自己被中国教育浪费的青春。


[1] 最后此人真的23岁就死翘翘了。

[2] 原句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参见【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4 09:59 [只看该作者]
4

  学生囚徒的画像[1]
   We who live in prison, and in whose lives there is no event but sorrow, have to measure time by throbs of pain, and the record of bitter moments.
Oscar Wilde
   我们这些生活在监狱里的人,这些终日与忧愁为伴的人,只得把着痛苦的脉搏默念时间的流淌,忆着苦涩的瞬间哀叹年华的逝去。
                                           王尔德
   
哼,我为什么要跟学生,跟这些正在享受生命中最宝贵时光的年轻人引用这样的话呢。不,我不应该说这句,应该说前面那句“年轻,仅仅是年轻,就是十分奇妙的。”                              
这才对。年轻的奇妙无与伦比,年轻的美丽举世无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动容,不知写下过多少赞美青春岁月的诗句,亦或是追忆花样年华的篇章,像美国诗人郎费罗所赞美的“那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这样的句子三天三夜都引用不完。年轻代表着一种独有的气质,那是令世人惊叹的活力,它有如冬日的太阳一般温暖,有如盛夏的微风一样清爽。只要你年轻,你就足够幸福了,不知道有多少大叔多少欧巴桑正伤感地看着你朝气蓬勃的背影羡慕不已呢。年轻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你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这世界谱写最悠扬的赞歌。年轻时会拥有最矫健的身体,最充沛的精力,最敏捷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会从你大脑中像香槟一般喷射而出,你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处于一生的巅峰,这是你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然而它也会像所有美丽的东西一样短暂,当你三四十岁感觉精力不如从前五六十岁思维迟缓七八十岁病痛缠身之时,你会不断回味自己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光,回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仿佛又看到文科院校女生回头那般心旷神怡余音袅袅。
但中国学生老了以后回望过去,简直就是看到清华女生回头,惨不忍睹的悲怆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飘进你记忆的,是12点趴桌子上做作业睡着的场景,还是书包里那一本本练习册?哦,都不是,是n多张那分数让你心绞痛的卷子。
    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罗素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演讲里说,年轻人惧怕战争无可厚非,因为那会使他“被剥夺了生活所能给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而中国教育呢,何止是剥夺掉最美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中国教育,都不足为奇。
    我们这些生来做中国学生的人,这些终日与忧愁为伴的人,只得把着痛苦的脉搏默念时间的流淌,忆着苦涩的瞬间哀叹年华的逝去。王尔德在监狱中发出的这句哀叹改编到中国学生身上真是太贴切[2]了。我们的生活就跟囚徒一样,被监禁起来消耗生命不说,还要承受各种“刑罚”带来的痛楚。
在中国,所谓的“学习”就是一个摧残精神禁锢灵魂的过程,老师家长在此过程中也会助一臂之力,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扼杀学生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你的精神会持续不断被迫害,最后嗝屁。中国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缚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它最牛×之处在于十几年后肉体上你貌似是出来了,灵魂却已死在那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空有躯体没有人格、空有头颅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
    此地无人能够生还[3],中国教育折磨人手段之多样,来势之剧烈,痛苦之深远,何止是监狱,简直和但丁笔下的地狱有一拼。倘若您想做一回但丁,走进里面看个究竟,那么就让我来做您的维吉尔,为您勾勒出一幅《学生囚徒的画像》。


[1]本部分标题灵感来源于王尔德同学最富盛名的作品《道连格雷的画像》。用这么美妙的书的如此圣洁的名字去写中国教育这样猥琐的东西,小生甚感羞愧。

[2] 好玩儿的是,王尔德那句关于年轻的话其实是法庭上的辩护词,这场日后流芳百世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官司最终以王尔德被判有“有伤风化”罪入狱两年而告终。两年,还成,比中国学生强多了.

[3] 这句话改编自吉姆.莫里森传记的名字《此地无人生还》。吉姆.莫里森,“大门”乐队主唱,也是著名的“美国六零年代摇滚乐27岁嗝屁三杰”之一,更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5 09:04 [只看该作者]
5

1  绝对服从的小学
  To be good, according to the vulgar standard of goodness, is obviously quite easy. It merely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sordid terror, a certain lack of imaginative thought, and a certain low passion for middle-class respectability.
                                              Oscar Wilde
若按一般庸俗的标准来定义“好”,要做个好人其实很简单。那只需要一些猥琐的恐惧,想象力的适度缺失,以及对中产阶级体面生活的顺从。
                                            王尔德
        接下来,中国学生囚徒的画像即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您面前。
先要说明一下,要想压制学生的天性,束缚学生的精神,就像要把大象塞进冰箱,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的天性生来就是多姿多彩斑斓奔放的,很难被捆绑被同一化。然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充分利用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套系统方案,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改造,最终成功达到目的,居然把大象塞进了冰箱,真是令人佩服。此处展示的是学生囚徒的画像,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对新入校门的小学生,就像对新入狱的囚犯,当务之急是让他们服从指挥。就好比马戏团招来一批猴子,得先把它们驯化得服服帖帖的,然后才能让它们进行各种表演。咱们老师家长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看似调皮捣蛋不好管,但却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他们刚刚来到世界上,头脑简单甚至没有头脑,尚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更不会逻辑推理;二是这种尚未进入发育阶段体型小的动物跟资产阶级一样,具有“妥协性软弱性”,对大人有着本能的畏惧,易于服从,说啥是啥。抓住这两个弱点,老师家长发明了一套三式的改造程序,把他们彻底驯化成“好孩子”。
第一大招
       这改造驯化的第一大招是:树权威。咱中国人最明白了,要想让别人听你的,你就得比他高,就得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有了权威,就有了绝对的统治。
       毫无疑问,家长是第一个禁锢孩子的人,要不怎么说“家长是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呢。在家长们看来,自己地位比孩子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说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打记事儿时起,爹妈就总这样忽悠你:“是我把你生下来的,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儿肉,你就是我的,你就得听我的!”你一想,可不是嘛,没爹没妈就没我,岂有不听爹妈的理?家长庞大的身躯以及时不时动用武力的强大威慑作用,让迷不棱登弱不禁风的我们, 声泪俱下惟命是从,把他们奉为权威。
       其实我们稍微想想就能发现其中的荒谬,“你从我身上出来的,你就得听我的”,这简直是我看到的网上有人解释为什么亚运会时广州路上多了好多油漆图的盲道时说那是为了方便盲人看清道路之外见过的最邪门的歪理。圣经里还说女人是男人身上肋骨变来的呢,难道说女人都要听男人的吗?若真如此,世上不知会少多少麻烦。孩子再小,他也是个独立的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凭什么听你父母的?
       但孩子那简单的脑瓜显然不会想这些,我们只会一心争当爹妈眼中的“好孩子”。自此以后,你我便成为爹妈养的宠物,完全依从于他们,跟个穿线木偶一样任由他们摆布。
家长是用“我把你生下来的”的生物学现象压你,老师则是用“老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唬你。和家长一样,老师也是先靠建立等级制度让学生感到卑微,然后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首先他们会靠此名号为自己塑造一个光辉形象,你看平常不管是写看图说话作文啊还是讲个小故事啊,都要扯上老师的伟大。每逢升旗或者教师节,更会有红领巾上台朗诵关于老师多么高尚的感人诗句(当然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以营造“辛勤的园丁”“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伟岸形象(或者说是错觉)。接着老师就会借此形象使出“大棒加胡萝卜”战术,先说一堆大道理,不管通不通反正学生听不懂,然后看着学生要是照着做了就给块糖表扬一下,要是不听话那就是一番血腥场面……比如上课都要求手放好,可为啥呢?不知道,只知道老师站讲台上下面同学看着就觉得自己渺小,老师发出“手放好”的命令后看到有谁张牙舞爪立马拉出来,一个凶狠的目光就能把那孩子吓得尿失禁,然后她走到一位坐姿最僵硬如同戴上手铐的同学面前摸摸脑袋说:“看×××,多乖,她就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孩子们立刻羡慕+惭愧,纷纷仿效着“手放好”,期待着下次老师表扬奖赏自己,而那位屁滚尿流的兄弟恨不得给自己买副手铐。
       老师这样树权威至“神圣不可侵犯”,一是能让学生变怂而有利于管制,二是能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自此,大家识趣地认识到跟老师较劲如同鸡蛋碰石头休伊特碰费德勒,绝无好果子吃。于是“听老师的话”渐渐变成了学生的本能,时间一长,批判思维能力也自然无处生长。后面咱会看到外国老师说中国大学生不会质疑老师,其实此趋势从小学这儿就开始了。
第二大招
       行为上的服从只是表象,精神上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为了让学生彻底接受老师的价值观,他们发明了无比犀利的驯化第二大招:喊口号
       一上小学你便会发现,大家首先学会的不是科学知识不是公民素质,而是“喊口号”。所谓“口号”,是牵扯到是非观价值观的短句,且大多以“××××好”、“要××××,不要××××”的格式出现。其内容又分两种,一种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另一种是脱离实际的道德情操(而这两者又常常结合在一起,其实本来也没啥区别)。记得上小学时,但凡写个看图说话,最后必扯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扯就觉得不对劲儿。那时别说“改革开放”了,连“春风”我都不知道啥意思。但写这句话却成了一个不受大脑支配的习惯动作。至于为甚这样写,不知道,我只能说语文书上这样写,墙上小黑板这样写,老师这样说,而且我看其他小朋友也都这样写(虽然大家的错别字各不相同),那我最好也这样写。
这就是“喊口号”的原理:小学生年少无知,除了吃喝拉撒睡玩以外啥都不懂,这正是最容易被“洗脑”的时候,而且一旦洗成功了,被灌输的观点就能进入潜意识,以后想改还不好改了。说白了就是,在小孩儿不知道AB是什么的时候,你不断跟他说A好,B不好,他一定会认为AB不好,而且以后你让苏格拉底来给他论证BA好都不管用了。
对孩子不能单调地说教,光说出来干巴巴的,唱出来才够劲儿。 “窝~~们是共产主义姐~~~班人~~~嗯……”大家放学路上没事儿就唱这个,虽然谁都不知道啥意思。即使说教,也要利用孩儿们的童趣。比如语文书上一旦印有“口号”,必然伴随着春暖花开野蝶飞舞的景象,还要配上小学生昂首挺胸领巾飞扬充满希望看着前方的图片;比如教室墙上走廊中常常贴满了雷锋们的遗像,高高在上供我们仰望;比如老师会分发各种好人好事的四格漫画让同学传阅,都是扶老太太过马路之类的,通常在最后一格,一名红领巾飘飘的少先队员会挺直胸板儿敬个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记得小时候写过多少次“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话了,只记得我一次都没说过。而“扶老太太过马路”也只有在上学迟到时才派得上用场。三年级学生会在作文中写“社会主义好”。咋一看,嘿,这娃真聪明,博士都弄不懂的“社会主义”,他都弄懂了(其实这逻辑也不对,在中国,博士通常都是最笨的),再问他啥叫社会主义,傻眼了。
现在回想起自己当年写的那些离奇作文,高唱着的那些荒诞口号,觉得真脸红,比红领巾还红。那些口号对我来说就是几个大字,空洞毫无意义的大字,然而我却能给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此举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非好即坏”的两分法思维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我们的心里,你我的头脑开始被简化成鸳鸯火锅—分成两半,一边是“绝对真理”,一边是“绝对谬误”,这对我们思维的侵蚀难以预测,而中国学生的所有问题大概都能在此找到影子。
       “树权威”与“喊口号”相辅相成互利互惠。老师家长树立起权威,就方便了命令学生喊口号,而且权威本身就代表着“绝对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喊口号把学生头脑改造为好坏鸳鸯锅,权威的想法自然是在“好”的里面,于是学生会更加听从指令,不加质疑地接受老师家长的价值观。
第三大招
       到这儿还差点事儿。小学的语文书上常常图文并茂地记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抢眼儿什么的,老师家长们觉得十分受用,心想要是学生也能达到如此“忘我”状态,为俺们的命令出生入死该多好啊。于是,他们发明了第三大招:去除自我意识 。等这招完成,你我不去炸碉堡起码也要为了博他们一笑而抛头颅洒热血了。
       去除自我意识里面又分三个小招式。
第一小招是家长使的,大家肯定不陌生,叫“争气”。“争气”绝对是小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俩字,你看大人要是夸谁家孩子,都会跟他爹妈说:“瞧你这孩子多争气!没白养!”而家长听到这种话也定会心旷神怡。相反,若是别人的孩子强过自己的,那则仿佛是人生最大耻辱。于是,在此种“以孩子比别人强为荣,以孩子比别人差为耻”的不知什么主义荣辱观的诱导下,家长们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兴趣班”,号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走路还走不利索呢,就被父母拎着整天奔波,比唐骏还忙(唐骏现在倒是不忙了),从数学英语到钢琴芭蕾到象棋武术,有什么学什么,一天下来折腾得翻江倒海晕头转向,家长们则心满意足容光焕发。“拼班儿”之风已然盛行开来。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8 10:15 [只看该作者]
6

    场景一  周末时节,送孩子上课外班的家长往往会聚一堆儿议论孩子,常见句型无非是:“我们家闺女古筝八级了。”“哎哟哟,真棒!”“我儿子华数得了全国二等奖。”“啧啧啧,多给你争气啊!”等自己孩子下课出来,就会提溜过来耳提面命:“瞧瞧人家……你也跟人家学学……”
这就苦了孩子们,整日累得半死好像就为了让家长在人前在茶余饭后有个谈资。今儿拼班,明天就该拼分数拼学校了。“考个好大学,给妈长长脸!”此时,你已然被私有化,成了为家长争气长脸的工具,你的个人意识也逐渐消解,明白了活着不能为自己,而要为父母的脸面。
        第二小招是老师使的,叫“为集体争光”。家长们是把孩子“私有化”,老师则逆其道而行之,把学生“公有化”,通过灌输集体主义价值观,一样能将个人意识扼杀在襁褓中。我们进小学开始,老师就总会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班级是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其中一分子,都代表着这个班级的形象,你们应当时时刻刻想着班集体,为集体争光争彩!”随即眉头一皱话锋一转:“今天×××同学又因为做操时动作和其他人不一样给咱们班扣分了,在这里要对他提出批评……”这时全班同学都会斜眼儿看他,目光中充满了鄙夷和斥责,而这位同学脸立马红了起来,低下头,悔恨之情像是误入女厕还撞见了年级最丑的女生。
小学班级间都会有计分评比,比比哪班操做得好啊哪班值日做得快啊哪班早读齐啊等等,升旗时还会给分数最高的班级颁发奖状。老师们往往将这种奖状视做最高荣誉,但凡因为哪个同学被扣分儿了,老师必定大动干戈怒不可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稍不留神就会触犯众怒。其他的诸如广播操比赛、鼓号队比赛之类的应有尽有,而每碰到这样的比赛,从老师到校长都仿佛是世界大战爆发般精神抖擞,全民皆兵让学生从天亮练到天黑。这种集体主义的活动鲜有个人才艺展示,就算鼓号队什么的也从来都是看整个班齐不齐,不看哪位同学吹得好。如此一来你便会发现自己的全部功能不过是“为集体争荣誉的一份子”,或者说是集体的一个螺丝钉,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场景二  每次一到广播操比赛,大家就十分郁闷。为了这么一破比赛,天天都要站太阳底下一俩小时听老师吆喝着你练:“动作要做到位!做整齐!队形保持好!……×××,就你那儿跟别人不一样!”烦死了。等所有人动作都整齐划一得跟好莱坞特效做出来的似的,今儿才能回家。
    这一招可谓防患于未然,在小孩子的个性尚未显露之时就将其连根儿拔掉,避免了后顾之忧,方便以后高强度的管理。而集体主义到了极致便是从众,从众到了极致便是自我的缺失。小时候全班男生都是板儿寸,就我留一樱桃小丸子发型。老师总会说:你留这样的头干嘛,剪成板儿寸多好。我就问,为啥好啊?她就说,跟别人一样多好。我再问,为啥好啊?她立马一瞪,目光中说,不为啥,就是好。倘若我是一个独立的人,那我便有权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的发型,否则留我这“头”真的就没用了,砍了算了。
     你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公民。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19 09:11 [只看该作者]
7

    中国学生的头其实都没什么用。你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集体的一员。但咱们学生往往非常能发扬风格,可以完全牺牲掉自我,不主动思考,一切行动看别人。要不怎么能说出“别人都这样儿,我也就这样儿了呗”这种话。我看咱其实可以跟Blonde Redhead这专辑封面似的,所有人共用一个大脑。
这还不算完,集体主义的幼苗自此如杂草一般疯长,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从班级年级一直往上升,最后升到国家人民。在那大字不识一斗的岁月,老师就会给你系上红领巾,深情地说:“你现在是少先队员了,这红领巾是国旗一角(当时我特奇怪,国旗就四个角,你搞这么多红领巾,那得浪费多少国旗),长大了要报答祖国对你的养育之恩,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啊!”此时,听到这话的你就像那看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半文艺女青年,装作伤感泪流满面,再瞅瞅墙上挂着的黄继光刘胡兰的头像,一股使命感便油然而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命中注定要做社会主义接班人—虽然那时既不知道啥叫社会主义,也不知道接什么班(其实现在也一样)—于是心里经常会激情澎湃,再加上上学放学看到校门口硕大的“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的口号—如今芝麻大点儿的学校都要作此标示,我就奇怪哪儿有那么多栋梁啊——那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其实,人家只不过是用了点儿花招,唤起了你幼小心灵中以无知为基础的幻想而已。
    不过这招还不是最给力。最给力的是老师家长双剑合璧一同使用的第三小招:“横向比较”。
前面说家长拿孩子攀比,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比不够爽,还要让孩子们互相比。小时候最常遇到的事儿就是家长让我们比身高,谁最高谁家长就最乐呵,那孩子也昂首挺胸仿佛瞬间又长了三寸,而此时输了的家长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留下自己的孩子灰头土脸一边儿呆着。久而久之,个儿高的孩子也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了。有了“绝对权威”的身份,家长就可以把自己的评判标准移植到孩子身上,让他们去“横向比较”,比赢了的会收到“权威嘉奖”,然后更热爱这个“权威”,比输了的则又自卑又恐惧。所以你看,这种折磨学生的方式是成体系的一环扣一环的,既有创意又将主观与客观结合,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的真理。
横向比较在家长这儿屡试不爽,到老师那更是变本加厉花样百出,全面建设横向比较主义。谁作业写得认真啊,向老师问好声音洪亮啊,黑板擦得干净啊,做操胳膊伸得直啊,无所不比。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班里人多,要分层比,从小组到班干部最后是全班大比拼,一般都是“比比这个小组读书声儿谁最大,一二三开始!”然后哥儿几个豁了命地嚷嚷,不知道的肯定以为里面这些人脑子有问题,日后肯定是国足的料儿。最后老师对那个最卖命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哥们儿微微一笑,夸道:“你比其他同学都棒!”光夸还达不到效果,当时我的小学教室后面墙上贴着一棵棵树,上面有每个人的名字,还有小果子—对小孩儿就得用这种纯朴的诱惑—谁比其他人好,受到表扬,老师就赏个小果子。然后只见这哥们儿走到讲台双手接过小红果,捧回到座位上,乐得合不拢嘴。下课后,他便昂首挺胸走到后面,奋力将小果子贴上,其他同学纷纷说“他都比我多三个了……”这果子数似乎衡量了每个人的价值,也是全班同学的日常奋斗目标。
横向比较狠就狠在它刺激了你的“自卑心”:谁都想做最好的,都想被夸赞表扬,但把人排成一队就总有人在你前面,你总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差,然后因此会闷闷不乐垂头丧气。一个健全的人,最重要的是纵向比,只要自己进步就好,甭管别人。然而这种横向比,自己好不算好,比别人好才是真的好。“横着比”日后一发不可收拾,让人沉迷于其中,并且只会用这一种方式评判自身价值。以后的各种刑罚,没有哪个不是把学生排成一队比来比去的,从此你遭遇的各种心理折磨甚至疾病,也都从这儿生的根。
    至此,小学的任务基本搞定,整个囚徒生活的前期铺垫也已完成。老师家长的攻势非常明确:先通过“树权威” 确立老师家长的领导地位;再用“喊口号”把你的思维简化成鸳鸯火锅,来灌输他们的思想;最后来个“争气”+“集体主义”+“横向比较”三连击,根除你的自我意识,让你心甘情愿为他们行事。
    前面做了这么多铺垫,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你“好好学习”,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囚徒生活也马上就要进入主线高潮—学习学习再学习了。不过在高潮之前还需酝酿一下感情,老师不忘再进行一下感召,让你打心眼儿里愿意为“好好学习”四个大字抛头颅洒热血。回想一下便会发现,老师们“劝学”手段无外乎两个:第一是先设立一个好学生做榜样,通常是大队长,随后就在班里溜达,瞅见谁在看闲书便立刻走到他面前,叉着腰指责道:“都在一个班,咱们大队长中午一直在做题,你就在这儿看闲书?赶紧写作业!”这一招的妙处在于侧面诋毁学生,使其知耻而后勇。第二则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感动全班”。每逢班会,班主任必定要写回忆录,只见她先是摆出一副沧桑凝重的表情来渲染悲凉的气息,然后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随即开始口述,且必定以“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开头,而之后的情节也跟柯南一样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天天吃馒头白菜”、“冬天只有一件棉袄”、“教室没有黑板”、“铅笔都买不起”,最后必定以“但我们非常刻苦地学习”结尾。这还没完,到后记该升华主题了,老师会一运气,咆哮道:“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夺下的江山,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不愁吃不愁穿,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随后大笔一挥开始留作业。这两招家长上手也屡试不爽,每逢晚饭时节他们就会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不是说“你看×××考了分,你怎么才考×分”,就是“爸爸妈妈内个年代……”后面内容和细节跟老师所讲十分相近,不禁令人怀疑他们是一家儿的。到了假期,爹妈往往还会带孩子游览清华北大并在门口留个影,这影留下便酿成了大祸,他们回了家就会举着照片儿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给我考这儿!”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0 11:04 [只看该作者]
8

于是为了“将来给她考这儿”,你便要玩儿命学习,而囚徒生活肥皂剧的主线剧也就此开始。
    在百度问问“现在什么人活着最累”,一种回答说中学生最累,另一种则说不对是小学生。这俩答案哪个对真不好说,不过原来小学生还相对轻松一些,但等你上了中学就顿时感到压力很大。可能是为了防止大家不适应吧,如今小学的刑罚在严酷程度上毫不逊色于中学,于是就出现了“十岁孩子比家长忙” 的现象。才几岁的孩子啊,每天就要6点起床,眼睛还没睁开呢就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背井离乡只为去上一个好点儿的小学。我国有儿歌“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实则是在唱“瞧这囚犯啊,背着刑具上刑场”。(这歌词用了类比,暗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建议出作明年高考题)。你看一进教室坐定,大家便从纷纷巨大个儿的刑具袋中拿出书、笔、眼镜盒,掏出眼镜布擦擦镜片,开始一天的刑罚。此时,甚么听写本生字本作文本练习本听词本写词本作业本,堆满了桌子,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上课更是可怕,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都要跟死人一样坐在椅子上,但凡有乱动的便会遭到批评,而若是和别人说话则有如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高声呵斥立即传来。这老师上课好比美军轰炸伊拉克,每狂轰滥炸40分钟间隔10分钟,气儿还没喘匀就又来了。“被轰炸”到11点,饿了,偷偷吃块饼干,只见这老师眼睛好似精确制导导弹,准确发现目标,立即将粮食没收。熬到夕阳斜照,放学,夕阳过后便是黑夜,晚上还有奥数课,这是纳粹闪电战打波兰,仨小时不带停的。待到下课,班里就如同1940年华沙古城,一片废墟一片死寂。
    现在的小学都时兴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比如北京,取消了小升初统考,因为那看着感觉像高考,有伤风化。这一改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学考试品种远远超过高中:从古筝n级到剑桥少儿英语,学生都要考。于是一到周末,二战便全面爆发。这还得分战区,欧洲战区里有东线作文课和西线英语课,东亚战区以乐器为主,四面楚歌。有的家长嫌不够,一声令下开辟太平洋战区,其内容更是五花八门,胜过美国军火库。孩子们则是空降伞兵,跳入教室就是一番恶战,敌人一波接一波,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所以一提到周末,小学生们便心惊胆颤,那课外班从早一直排到晚。这些班儿还美名其曰“兴趣班”,听着挺好,顺着往下一看,竟赫然写道“奥数兴趣班”,让人大惊失色。真是见了鬼了,我倒想知道有哪个毛头小子对奥数感兴趣(除了以后上清华的)。这些兴趣班有的是家长的兴趣,有的是学校的兴趣,但少有孩子的兴趣。说孩子比大人忙,其实大人们主要在忙接送孩子,孩子去打仗,他们就当医疗队的,运送伤员奔赴下一战场。家长们当狱警可谓尽职尽责,不留一点儿喘息的机会,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无比丰满,恨不得先报一分身术的班儿,好让他们能同时上两节课。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们就好似男人对于女人—除了痛苦,还能指望它带来什么呢?
    原来只有中学才有这样儿疾风暴雨般的刑罚,但现在人们觉得不够爽,摧残得不够彻底,便从娃娃抓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而这带来的唯一后果,就是我们连本该快乐自由的童年都木有了,再往前看,只能倒吸一口凉气,简直无法想象以后自己将是何等惨状,那感觉就跟一只羊被带到屠宰厂门口一样,无比悲凉。
小学图片2
    但老师会说你不能这样想,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好学生。热爱祖国的是好学生,听老师的话的是好学生,树上果子最多的是好学生,考试分最高的是好学生。在一个人天真得以为人是从蛋里孵出来,无知得猜想中国足球踢得很好的时候,怎么能判断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呢?但我不管,只要是老师家长说的,一定错不了,我照着做就好。
若说在小学期间大家学会了什么,那就是无条件地服从上级指示(这样说来小学生都深谙当官之道啊)。
    要不说老师家长们阴险狡诈呢,小学的这几年原本应当是孩子探索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时期。所以说在此时把他们追求独立价值、追求个性的念想掐断,并往他们脑中灌上老师家长的价值观,这招有如釜底抽薪,好比一个人刚会走路,你就把他腿打断,还让他坐上自己的轮椅,然后便能推着他走了。老师家长从此也可让孩子们做按自己标准设定的“好学生”。
    而在中国教育制度下,做一个好学生其实很简单。那只需要一些猥琐的恐惧,个性的完全缺失,和对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崇尚。
    中产阶级道德观?
     我要为别人活着,不能为自己活着。这就是中产阶级道德观。
                                           —— 萧伯纳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1 09:10 [只看该作者]
9

为别人活着,这就是中国教育给我们精神捆上的第一根锁链。它也是之后所有锁链的来源。
    而这条锁链,是在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过程中慢慢捆上的,是在每一次写“改革开放的春风”,每一次上课铃响手背后坐直,每一次往树上贴果子和每一次看到考试分比同桌低时自责中慢慢拧紧的。我们说不出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为做奥数题而不去看动画片儿,什么时候开始周末选择去上课而不是踢球,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考试就会心潮澎湃,什么时候开始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我们说不出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学会了服从别人,却离那个“本来的我”渐行渐远……
    于是小学便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之后更进一步的囚禁打下了基础。
概括说来,小学这一阶段的老师家长就像是拿块儿黑布蒙上了你的眼睛,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让你干啥你就干啥。然后你就盲从地跟着他们,走过那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童年。等到有一天把布摘下,你发现你已同自己的天性分道扬镳。
    当然这只是牛刀小试。此时你抬头望去,发现路的前面好像《指环王》中的魔都,阴云密布暗无天日。这条路指向的是有如“灵魂绞肉机”的下一个学校,哦不,下一个监狱,中学。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1 09:12 [只看该作者]
10

为别人活着,这就是中国教育给我们精神捆上的第一根锁链。它也是之后所有锁链的来源。
    而这条锁链,是在全心全意做好学生的过程中慢慢捆上的,是在每一次写“改革开放的春风”,每一次上课铃响手背后坐直,每一次往树上贴果子和每一次看到考试分比同桌低时自责中慢慢拧紧的。我们说不出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为做奥数题而不去看动画片儿,什么时候开始周末选择去上课而不是踢球,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考试就会心潮澎湃,什么时候开始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我们说不出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学会了服从别人,却离那个“本来的我”渐行渐远……
    于是小学便完成了它的使命,为之后更进一步的囚禁打下了基础。
概括说来,小学这一阶段的老师家长就像是拿块儿黑布蒙上了你的眼睛,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让你干啥你就干啥。然后你就盲从地跟着他们,走过那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童年。等到有一天把布摘下,你发现你已同自己的天性分道扬镳。
    当然这只是牛刀小试。此时你抬头望去,发现路的前面好像《指环王》中的魔都,阴云密布暗无天日。这条路指向的是有如“灵魂绞肉机”的下一个学校,哦不,下一个监狱,中学。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2 08:41 [只看该作者]
11

2  被缚与抗争的中学[1]
We live in the age of the overworked, and the under-educated; the age in which people are so industrious that they become absolutely stupid.
                                         Oscar Wilde
   如今这个年代,人总是疲于奔命,却未接受好的教育;他们是如此努力,以至于自己最后变得愚蠢无比。
                                            王尔德
    中学,这词儿跟房价、城管、申办××会一样—听着就让人瘆得慌。它的臭名早已远扬,没进门的学生个个都能知道自个儿将来在里面会是何等惨状:书包一天比一天沉,睡觉一天比一天晚,镜片儿一天比一天厚,整日被如山如海的卷子折磨得衣衫褴褛……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不过没办法,华山一条路,不走也得走啊。
    有了小学“去除自我意识”和“好好学习”做铺垫,中学便可给你来狠的了,而它也不会辜负其盛名,12到18岁这六年绝对让你永生难忘,因为你的青春将在此被搅得粉碎。如果说小学的教育还如太极拳一样管制得挺有技术含量的话,那中学则是美式摔跤,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就跟你玩硬的,用尽一切手段不把你的灵魂打得七窍流血气尽人亡誓不罢休。十几岁的少年都开始有独立思维和个性了,而这些可都是与中国教育势不两立的天敌啊。一旦这些东西蔓延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趁早将之斩尽杀绝。你不是开始有独立思维了么,我还就死磕了,非得用堆积成山的作业压死你的思维能力。你不是要追求个性了么,我就跟你过不去,全方位对你施行监禁。是的,中学就是要与你的青春和人格对抗。这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少年的心气,另一方是中国教育的怪兽。只不过这战争犹如螳螂挡车、大卫单挑歌利亚—不对,螳螂单挑歌迪亚,胜负早已确定。
    中国学生就在教育与人格的对立中度过中学的六年。这6年,是精神被无情地束缚与人格本能地抗争交织而成的安魂曲,是为每一个被中国教育毁灭的灵魂奏响的悲歌,它每一个音符都谱写着个性被压制的悲哀,每一个小节都充满人格遭扭曲的无奈。我们何尝不想在这曲悲歌中发出呐喊,守护自己心灵中的净土。然而面对着残暴的教育无人性的压迫,你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灵魂慢慢枯萎,看着自己的天性飘落,落入死灰。我们在用那本应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奏响这沉郁哀伤的旋律,在用每个人一生最宝贵的时光演绎这场悲剧。我们的青春就如伤花,在这被缚的苦涩中怒放。
谁都不想让青春这么杯具,但没办法,你上了中学就好比走进一条单向街,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而横在你面前的就是中国教育著名的两道鬼门关:中考和高考。要想活着出去,你就必须过这两道坎儿。
于是中学简单粗暴的打法也由此而生。反正前边就一条路,你爱咋地咋地,我才不管呢。你说不服,爱服不服,不服也得服。我就霸王硬上弓,蛮不讲理地虐待你,有气么?有中考高考候着呢,小样儿。
的确,中高考乃中学一切摧残之基础,从效果上看,它是鬼门关,若从外形上看,它是独木桥——全中国所有学生都得走同一条单向街不说,还要抢着从这儿排队出去。而到最后,它就相当于把人关到斗兽场里,让大家互相厮杀,只把最后剩下的放出来,反正你不杀别人,别人就杀你,你们看着办。于是乎各位就要拼个你死我活,直到六年后还有口气儿的才能出去。所以你看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同学脸上都会浮现出淫荡的笑容—那就像是踩着别人的脑袋跑出了地狱,有种说不出来的庆幸和愉悦。这就是中高考的唯一乐趣:在你从鬼门关走出来时,心中揣摩着身后有个跟你一样大的阳光少年因为你没能走出来,然后心旷神怡,不禁拍手称快。
到这份儿上,家长老师们也不用煞费苦心地整什么“胡萝卜加大棒”这样的花招了,直接大棒即可。“中考”“高考”是他们的紧箍咒,甭管学生怎么“叛逆”,你只要在他耳边轻声叨咕一声这事儿,他就会像纳西瑟斯[2]看到哈哈镜一样立刻崩溃,然后仓皇逃窜至书桌前乖乖写作业(唯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他们常撒的一个谎:“上大学你就解放了。”此乃世间第二大谎言—仅次于婚礼上新郎说的“我愿意”。我们将在下一部分揭穿它。)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识时务者为俊杰,要想活出去你只能立志好好学习,奋力拼搏,争取踩在别人脑袋上出去。因此这6年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围绕着那神圣的中高考展开。
于是我泱泱大国这么多学生,整天就跟斗鸡似的同语数外物理化史地政这九科那点儿破知识磨叽,一磨叽就是6年。而其他副科就好比“妇科”,一月加起来捣几天乱,装饰品而已。近年来我国盛行换汤不换药的课改,或者说连汤都不换只换个碗,号称开设“选修课”,结果一星期就一两节不说,还完全没人鸟,甚至经常直接被主科侵占。
此时学习已完完全全成了上刑,它一方面能让人痛苦难耐哭天抢地—那种盯着铺天盖地的卷子却手足无措的感觉,那种深夜抱着练习册趴在桌上睡着的滋味,每个学生都有体会;另一方面更能折磨人的精神束缚人的思想,最后让你的思考能力丧失殆尽。因此它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而这要归功于刑罚的二重性:首先,这刑罚从内容上来说单调至极,有如约翰.凯奇的《4'33"》[3]。大江南北所有学生,天天就上那几门破课,全国上下从课表到作业几乎都不带变的,你把黑龙江的课表拿到海南照样能用;其次,这刑罚的形式又非常丰富,五花八门的刑具一个接着一个,样式之多,种类之繁盛,连奥斯维辛的人见了都要自愧不如。比如政治学矛盾分析法,那几条原理一背就是两年,让人恨不得上天堂去找茅盾。然而学的方式又数不胜数。若只用一本教材老师就太不给力了,上课要讲矛盾分析法,回家做矛盾分析法若干题目,明天考试考矛盾分析法,考分低的找老师谈话,谈矛盾分析法。晚上家长让你默写一下矛盾分析法,周末家教来,微微一笑:“这节课我们专门学习矛盾分析法。”我一下茅塞顿开—这果然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所以说刑罚的内容单调和形式繁盛是对立统一关系,相互依存,共处于“学习”之中,在一切条件下均能相互转化。我们要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看学习,先看其单调的那面如何迫害学生的精神,再看那繁盛的一面如何禁锢学生的行为(强烈建议上述内容出作明年政治高考题)。
下面咱们就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九科的反胃之处列举清楚,排名分先后。
中国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语文,它也不负重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育的丑陋。中国的语言文字本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化,品味起来应如球迷欣赏荷兰的华丽足球,美不胜收,但它到了中国教育手里就好像是荷兰队让范马尔维克接管——美丽全无只剩下简单粗暴。就像如今的荷兰只会龟缩防守和少林功夫一样,我们学语文总共也就干两件事儿:背+扣套路。从小到大的所有语文课,哪节一开始都是老师站讲台上跟那儿絮絮叨叨:“这个字念二声,有好多同学念三声,那就错啦!你们可要记好咯……”我们回家也抱着张卷子,背这字几声那字几声,一边背一边想,闹半天语文就是干这个的,怪不得中国那么多迂腐文人。一个曲折的曲几声我背了多少年啊,结果现在还是不知道。反观背诗文,则气势磅礴,数十篇鸟语一起涌来让你应接不暇,从诗经到鲁迅,背得你有如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到最后那是晕头转向。尤其最后临高考诗词大串烧,好比奥特曼全明星赛,什么李白李煜李商隐,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囫囵吞枣乱背一气,上考场连蒙带猜就好。背好歹还长了知识,扣套路更离奇,古今中外所有文章到了中国这儿都成了一人写的,可以用同一个套路分析,一到答题全部是通过××手法表现了××情感,要不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与其说是读文章不如说是玩填字游戏。你说那些个文人墨客的思想手法怎么可能跟90后非主流小女生似的长得都一样啊?但不成,你必须得按套路答。这套路扣着扣着,自己的脑袋也被扣住了,脑中只有“内容形式”的人的思想既无形式也无内容[4],到现在我一见古诗眼前浮现的还是借景抒情等四字标答。而最能体现语文之荒谬的就是作文了。文章本用来表达观点的,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才好,但到中国学生这儿,大家观点都差不多,作文像是复印的,连例子都不带变样儿。在此我想对司马迁说:同志,你就是人妖版的雷锋啊!苦了你一人,幸福千万家!这老师判一天卷子看司马迁受宫刑好几十次,最后看得自己直难受。最不可理喻的就是“范文”,数学题弄标答可以理解,你说这写文章还整个规范模式是啥意思?都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那这简直是赤裸裸地要求学生按同一种方式思考。“范文”充分暴露了中国教育的目的,而语文中的“背+套路”也可用在其他各学科中。
把数学排第二有点冤,因为它毫无疑问是全体学生共同的梦魇。据说数学原是思维的体操,但到中国则摇身一变成了精神的凌迟,它对心灵的摧残强度之大冠绝九科之首,带来痛苦之深令人难以忍受,学生看到了它就像林副主席见到了水加菲猫听Happy Monday[5],头晕恶心浑身打颤。高中时数学老师曾说过,书店里的书各种各样,尤以教辅书最多,教辅中数学书又是最多。此话不假。这些年来我们做的数学题数以万计,每一道题都浸满了疯狂的痛苦,买的数学练习册汗牛充栋,每一本都写满了悲伤与愤恨。而做完这些练习册后发现,数学的精髓也是背+扣套路。你拼命做题想达到的效果,就是能闭着眼睛把那些公式倒默如流,能将那些题型解法像刻在大脑上般信手拈来。当年我曾见过牛×同学,牛×到老师还没写完题呢她就能把答案说出来。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是穿越了还是怎么着,平行宇宙还是怎么着。老师却很欣慰,边笑边点头:“好,太好了……”的确,这位同学已然达到了数学的极致境界,把那套路套到骨子里了。就为这点功力,大家可是不辞辛苦。不仅数学题在浩瀚作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课外班里数学也占绝大多数,就连那考试题做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的噩梦—所有中国学生都梦见过此场景,且据很多上了年岁的人说,此梦会伴你一生—也八成是数学考试。说数学是梦魇,实至名归。
第三说英语。刚才说语文简单粗暴,英语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在中国,你是学英语日语还是火星语基本没区别,反正都是背。背单词背语法,背到你成了复读机语法书,就算掌握了这门外语。至于交流,都扯淡,会做题就得了。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那帮出英语题的,就那四五种题型,竟能让人做六年不带重样儿的,实属不易。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是勤勤恳恳认真工作发光发热,且从不抄袭,值得广大学生、腾讯老总和郭敬明学习。但这些题要是做起来简直猥琐至极。阅读题读的不是语言的奥秘,是出题人的心理。老师总叮嘱,千万别答自己咋想的,更别答作者咋想的,要答出题人咋想的,俨然把我们当成读心术大师。幸好我们的思维经多年训练已有了柯南变声器的范儿——想变成谁的变成谁的,就是不变成自己的。英语作文更甚,不仅有“范文”,而且其水准之低令人咂舌,你考试时不仅要猜老师的想法,更要猜他的英语水平和欣赏水准。这些老师的水平有如中国足球水平,他们的欣赏水准堪比喜欢中国足球人的水准。把詹姆斯.乔伊斯[6]叫过来写篇作文,就凭他那“口若悬河谁都听不懂在说什么”[7]的飘逸风格,怕是要吃鸭蛋了。毕竟乔伊斯是艺术家不是读心术大师,他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我们是用别人的大脑,不思考。


[1]本标题灵感来源于《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郝舫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纳西瑟斯,古希腊神话人物,容貌销魂的俊美少年,却终日沉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跃入水中,通过死亡使自己与倒影合而为一。传说纳西瑟斯死后化为一株白色水仙花,而如今,有两个英文单词从此得来:自恋(narcissism&白水仙(narcissus)。

[3]约翰.凯奇,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一次他在纽约某音乐厅演出,只见他坐到钢琴旁,就那样坐着,没有打开钢琴,更没有弹一个音。433秒后,他站起来宣布演奏完毕,这便是《4'33"》,现代音乐史上最有名的曲目之一。

[4]本句灵感来源于王尔德,“能区分灵魂与肉体的人既无肉体也无灵魂”。

[5]Happy Monday(快乐星期一),英国著名迷幻舞曲乐队,当年“曼城之声”的中坚力量。

[6]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太有名了,亦不必多说。

[7] 此乃鲍勃.迪伦对乔伊斯的评价,引自迪伦《像一块滚石》,徐振峰、吴宏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5 09:22 [只看该作者]
12

场景一 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很多同学纷纷选了理科。问他们为什么,基本都是这样回答的:“日,谁tm选文科啊,天天就跟书呆子似的背背背,活不活了还……”
以上三科都提到了“背”,但数死记硬背之最高境界,还看文综。文综看似考史地政,实则完全是挑“好记星”(建议“好记星”可以冠名“文综高考题”),作为一介文科生,这些年来我不断突破着记忆力的极限。但把宝贵的记忆力用在如此无趣的事上,实在是糟蹋了。人文学科本来挺有趣,到了这儿就好比广电总局删电影,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拿历史来说,萧伯纳说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而我从历史中汲取的唯一教训是从历史中没什么教训可汲取的。历史带给我的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后面跟着一堆毫无意义的名字,哪年哪年谁谁谁怎么怎么样,背得我恨不得早生两千年生在公元纪年没出现之前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事儿了。背完历史再背地理,则恨不能生在火星上。哪些国家在30度纬线上,印度洋洋流夏天啥方向……地理是对记忆力的全面挑战,不仅背文字,还要背图形:贵州省长什么样,波罗的海又长什么样……总之是从天文至地理从数字到图形背了个遍。可要说最猥琐的还得是政治,其他的你至少还背了个真事儿,政治背的则全是套话。我能把国家机构和职能从上到下背得滚瓜烂熟,像是美国特工,全中国肯定没一个官员说得上来的(中国官员都能背出当地人均消费1万以上的酒店地址,像是美国资本家)。掐指一算,手指不够还得用脚趾,高中光文科我就奇迹般地背了15本书。这15本书可是我背得昏天暗地痛不欲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吐出来再咽下去杀死了全部脑细胞才背下来的。脑细胞死光光也无伤大雅,反正考试不需要,它只是考套路。文科考题往往还出得颇有文采,比如经常说“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那意思是千万别谈自己看法。这句话用到了反语修辞,多精妙,可以得茅盾文学奖了。答题则看你套路套得准不准,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要同出题人保持绝对一致,不能有一点儿跑偏。最怕的就是你丫不识趣,答自己观点,纵使龙飞凤舞血脉喷张,只要不按套路出牌,最后必定诈和。所以说文科生的痛苦超乎想象,要把自己变成复印机,不仅能复印15本书,还要复印套路,复印成功才算和了。
场景二 高中分完班,等过一阵儿再问那些选了理科的……
“日,真tm不应该选理科,现在我天天写作业写到一两点,物理卷子每次绝逼有一半儿不会做,还让不让人活了……”
那些鄙视文科生的很快就会发现理科生更甚—成了掉进题海的复印机。一旦选了理科,就意味着你要矢志不渝地做题,做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他们的生活不按小时算,按做了多少题算(应该给他们专门发明一种刻度为“题”的表)。走进理科班里,映入你眼帘的只有两种人,一种在闷头做题,另一种则因做不出来题在呆望着天花板。其实理科与文科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说它是锻炼抽象思维,都是骗小孩儿的,实则只是练你抽象记忆力。学理科也是分那两步,先把无厘头的公式定理倒背如流,什么胡克库伦安培牛顿,怎么氧化怎么还原怎么足量怎么过量,光合多少个氧代谢多少个氧……然后在不断地挑灯夜战中把题目套路一点点刻在脑子里,直到有一天你也能在老师题还没写完时就把答案说出来才能收工。
综上所述,咱六年来其实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背书就是背那些死知识,做题则是通过题目成千上万遍的刺激让你记住那固定套路。因此背书和做题又可归结为一个字:背。
一旦背,必意味着把别人的家伙儿弄到自己身体里。文科自不必多说,某某事件有何意义啊,你要说出编教材那哥们儿的观点,某文章蕴涵啥情感啊,你得把出题人的路数揉进脑子。理科亦是如此,把那些被无数人嚼了又吐过无数遍的套路塞给你让你咽下去。最终它的目的,就是让这种固定思维融入你的血液,在你体内生根发芽。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中国教育只允许一千万个人眼中有一个哈姆雷特。作为中坚环节,中学的任务就好比是把人摞成一摞扔进复印机,给你们脑袋印上同样的东西。
无奈现实和期望有差距,人的思维本来就跟画儿似的,每张都不同,少年的则应当如波洛克的画儿[1]似的,狂野奔放色彩斑斓。一边色彩斑斓,一边想擦成白纸,于是中学就跟资本主义一样—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既然不可调和,那么只好pk,看谁打得过谁,于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学就是要废除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这是让你接受“别人的家伙儿”的唯一途径。
    老师肯定说冤枉啊我让同学思考来着。
    您这就好比BL漫里说的,“我不是gay,我只是碰巧喜欢上一个男人。”
没错,您是经常告诉我们“不能光背,你得想”。
但紧接着一句就是“想明白才背得更快嘛”。
我思考是为了服从别人思考的结果,这算屁思考啊!在中国,你长了个使你能够批判创造而不人云亦云的脑袋是莫大的不幸,因为那些都是你“学习”的障碍。而中学,就是要把你的脑袋废掉,让你不会思考。等你主动思考能力瘫痪之时,大概也是走上高考考场之日……
于是这六年里咱们付出的一切都是为这个:那些堆积成山的练习册,那些装订精致的卷子,那些细心整理的笔记咖啡,那些为激励自己写的纸条,这些都是你迫害自己思维的证据。这个时代的学生,为学习疲于奔命,却在摧残着自己的大脑;我们是如此努力,以至于最后都变得愚蠢无比(这愚蠢可不是我自个儿说的,您可以往后看,铁证如山:中国学生记忆力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创造力越差……哎哟,惨不忍睹)。
与其说是努力,不如说是“被努力”,这六年中,老师家长学校共同致力于对学生施加高强度的监禁,并全方位限制他们的个性和思想,这就好比在你屁股后面点把火,不玩儿命往前跑不行啊。而中国学生们,也就此步入了囚徒生涯的巅峰。


[1]杰克逊波洛克,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多么斑斓您瞧瞧就知道了。友情提示,他的某作品可是保持着当今世界最贵油画的记录—1.4亿美元。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6 09:51 [只看该作者]
13

场景三 在中学,光起床就是个非常痛苦的工程:每天闹钟响起的那一刻,一种绝望感都会立刻涌入脑壳,随后你迷迷瞪瞪坐起来,脑袋直发木像灌了碗牛肉汤,眼睛干涩无比像糊了层蜘蛛网……
小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最苦,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小学时你好歹还有个吃早饭时间,到中学则是在睡梦中“轰”的一声被闹铃叫醒,随即“嗖”地一声冲向学校。从到校时间这事儿咱就能看出学生是如何被逐层压迫的。比如北京市教育部门规定学生8点到校即可,到学校那儿便规定7点50分,年级又要求7点40分早读,最后班里都变成7点半必须到。这跟GDP似的,国家目标8%,省里10%,市里涨到12%,再往后更吓人,要大跃进呀这是。于是7点半各班准时响起齐刷刷的读书声。当然若英语老师想整个“小测验”啥的则另当别论。上午照常是5节课高强度轰炸,节节整得你头晕眼花。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铃响了吧,抬头一看,老师丝毫没有收手迹象。中学所谓课间即“剩余上课时间”,是要用拖堂的方式来追加额外刑罚,其中尤以数学老师拖堂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我甚至曾见拖过10分钟直接霸占下一节课的,好比让工人一天劳动时间超过24小时,令人啧啧称奇。早上的课尚且能撑住,到第四五节就会饥寒交迫身心俱疲困意也骤然袭来,此时大家只好盯着手表熬时间,心中充满悲怆感,腹中充满饥饿感。到中午吃完饭午休时间想歇会儿,物理老师又走进来:“今儿咱们做个小练习……”
这午休干嘛都行,就是不能休息,补课测验等各类刑罚轮番轰炸,其中尤以“找老师谈话”最为可怕。
跟老师说话时你不用想太多。
                                           - J.D.塞林格
“找老师谈话”乃刑罚之极品,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凡有人在嘈杂的教室中喊:“×××, ××老师找你谈话!”教室立刻万籁俱寂,时间仿佛凝固,大家纷纷放下作业,看着那位同学低着头迈着上坟一样的步子向办公室走去。谈话少则十几分钟,多则没个完,训斥自不必说,更要命的是在办公室里1v1的气氛和老师凶悍摄魂的目光。谈话过后,那位同学肯定面如死灰,僵尸般走回教室,一声不吭埋头做题。在周公的萦绕中,下午的课完全成了煎熬,场景跟听领导作报告似的一倒一大片。你听也不是睡也不是,只好在困意中不断挣扎,挣扎间老师会大喝一声:“×××上黑板做这题!”你的困意顿时就跑到爪哇国去了。当然了,这些课里面也有副科,但副科就好似很多女同学的腰—理论上有,却很难找到;也有如小三,于主业之外能真真正正给我们带来快乐[1],无奈抵不过正房,常年被侵占。音乐老师天天有事(你一音乐老师哪儿那么多事),体育老师总是生病(身体最虚弱)。大考前夕,主课则如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你要音乐我拿美术,分赃不均自己还互相抢,就差签个辛丑条约了。
八节课只是前奏,之后的考试才是高潮。如今每天考试已是各中学惯例,他们知道考试这词难听,便纷纷以“统练”之类的词代之,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它了。传说北京的“统练”是由那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人大附中发明的,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倒真是发掘潜力,我都佩服自己能六年天天考没给考死。考试的威力不在于考的过程,而在于通过天天排队,它能让你肾上腺素如尿崩般分泌,并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老师也很会利用这点,考试完不仅要对分儿高的公开表扬,还会公布个平均分瞪一瞪成绩差的,或是把成绩单公之于众,让差生颜面扫地。而每天一发卷子,左邻右舍三五成群地就开始比谁分儿高,只见那成绩好的顿时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恨不得围教室跑一圈振臂欢呼,而成绩低的则垂头丧气无颜面对周围同窗。统练决定着学生每一天的存在价值,它也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于是围绕它发生的奇特场景如肥皂剧般一遍遍上演……
    场景四 数学统练一结束,班里就炸开了锅,嗡嗡嗡地乍一听还以为收音机坏了呢,仔细一听,全是这种对话:“这道题选C。”“对。”“这道A。”“A,对对对……”“这道也A。”“啊?扯淡呢!你想,这个斜率是1……”你像往常一样去讨要数学最牛那位同学的卷子,“选择题我看看……嗯,都一样。后面大题呢?”“第一题3。”“对,3。”“第二题……” “……”“最后一题2x+1。”“对2x+1。我擦牛B,我全对!”你立刻高兴得跟离了婚的人似的喜气洋洋,看着周围一边儿对题一边儿叹气的同学更感到格外愉悦,回家路上也美滋滋地,边乐边跟自己说:“长这么大终于有机会数学拿100了!自打巴萨5比0赢了皇马以后我还没这么爽过……”
    到了学校,你便要在繁忙之余抽出时间复习统练。统练时间临近,看到老师拿卷子进来班里一片慌乱,翻笔记的抄小抄的对天祈祷的请同桌吃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考试自然是一边奋笔疾书一边伸长脖子,而考完后大家惊魂甫定就开始成群结队对题,不时发出欢呼声哀嚎声,场景甚为混乱,气息甚是荒诞。统练决定每天价值,月考、期中期末考则决定了你这学期的价值。于是每每大考临近,学校的气氛好似办奥运,严肃之中流露着恐惧。考试结果以全校大排名的方式呈现,排得高了有压人一头的爽快感,排得低了没脸见人不说,一通暴刑是少不了了。到这会儿,“找老师谈话”只能团购,加刑也是买一送一,单独辅导追加作业,从来不会缺斤少两。这还只是在学校,回到家更是变本加厉,场景之惨烈想想都可怕,此处不忍述评。
    扯远了扯远了,这要文综论述必然没分儿。统练后马上回家(也有去上数理化晚间直通车的),路上心里也不踏实,遂拿出本练习册做做。在家又是一番惊悚场面,本来好好吃饭呢,家长一句“数学考多少分啊”顿时让你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支支吾吾应付过去。然后爸妈便开始轮番进行思想教育,大意为“要踏踏实实认真学习别让其他事分散精力”,吓得你饭噎在嗓子眼儿里,大气不敢喘一声。吃完饭便要马不停蹄写作业。每天老师留丰富多彩的作业不说,自己还总怕不够吃追加两本练习册,真应了王尔德说的:“节制毫无用处,过度才是王道。”学生跟这儿吭哧吭哧做作业吧,有家长还要跟包工头子似的盯着。于是就在重重压力下,大家都开足了马力,一会儿趴桌上做题,一会儿摇头晃脑背书,直到午夜。还没资格拿驾照呢我们已然对开夜车轻车熟路,你必须清醒着,因为天都快亮了,数学题还没做完呢。那在冰冷月光映照着的漆黑的夜色下一个人托着下巴抵着困意背书时的怨恨的苦涩只能咽到肚子里,那在刺骨的寒冬揉着干涩的眼睛看着时钟指向12点然后喝口咖啡便埋头写作业的悲凉也无处倾诉……


[1] 王尔德说,“已婚者的快乐来自那些他还没有娶的人”(The happiness of a married man depends on the people he has not married.)。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7 10:02 [只看该作者]
14

场景五 上了中学晚上一两点睡觉再正常不过了。倘若哪天你决定1点睡,却不慎因疲劳过度而在11点抱着书睡着,第二天早上醒来定会有股罪恶感从心底油然而生,随即捶胸顿足,哀叹自己未能利用大好时间学习,暗暗保证今晚一定加倍补回来,以后再也不敢了。
    中学生大抵都是活脱脱的隐士,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平日隐于学校,周末假期则隐于校外校。每逢周末假期,课外班便像达利画展时卖眼罩和呕吐袋的店,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从巨人学校到新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家教上门拜访。这些班能轻轻松松把周末占满,再加上作业溜溜缝儿,保你撑得直打嗝。学生们倒是乐此不疲,像打了鸡血似的还总互相打听:“你周末报什么班儿啊?咱俩一块上吧……”大家一窝蜂报课外班,结果到那儿后发现周围怎么都是熟脸。学校老师一见此景,非常贴心地直接把假期也安排上课,省得你们费劲巴拉到外面报班儿了。
    这小日子过得已经够悲催的了,无时无刻不学习,没日没夜没假期,就这样儿老师还嫌不过瘾,要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管制。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属“早恋”了。在其他国家根本没这说法的,异性相吸(或同性)乃人之常情,何来的“早”呢?先不说外国,我特意查了下我国《学生行为守则》和《婚姻法》,均未发现相关条款,咋老师就编造出这么个罪行。然而爱情之所以是爱情,就是因为它让人不能自已,于是学生们该谈的谈该吹的吹该干啥干啥。这下可忙坏了老师,在课余时间还要兼职狗仔队,一旦察觉到有谁和谁擦出了爱情火花,她就会拉响红色警戒,上课下课无时不盯着梢,就差拍张照片儿发给《娱乐周刊》了。倘若掌握了二人亲密的证据,老师如狗仔队捉奸在床般喜出望外,立即把当事人叫到办公室,义正言辞地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希望你们把握好……不要因为一时糊涂毁了自己的前途……”倘若情节严重,更会请双方家长,搞得轰轰烈烈。
    其实防早恋不单单是逼你学习,它就跟文革时候限制男女青年亲密接触一样,能够防止你思想情感过度自由,让你一心一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同样,并列成为中国学生“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校服之功能亦是如此。好好的花季少年,干嘛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啊?还都奇丑无比,给芙蓉姐姐都不配……废话,不丑就不给你穿了,它就是要给你披上同样的丑来抑制你们独特的美,不给你们显露个性任何可乘之机。而学生对校服也是厌恶至极,但没办法,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导演对于女演员—嫌丫恶心吧还得让丫压身上。当年小生高考完可谓是在第一时间扔掉了那校服—直接把它搁考场了没拿出来。等后来才听说有的学校更甚,连鞋都要统一,据说还是飞跃,够潮的。
    脖子往下已经都管了,上面又怎能漏掉。中学对于学生发型的管制和清政府有一拼。作为一个在老师看来发型不大规矩的人,小生对此可谓深有体会,此处不妨吐槽以记之。小生上中学的六年,完全可以归结为无休止地同老师为头发长度作斗争的六年。这六年的每学期开头检查“仪容仪表”我都要给班集体抹黑,每换一个班主任,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回去把你脑袋剪一剪”,吓得小生毛骨悚然。高三一模节骨眼儿上,老师看我脑袋太不顺眼,想在离别前把此事做个了结,便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你不理发下星期就别来上学!
    然后我给他优惠了一下,买一送一,俩星期没去上学。
    等我毕业了才知道,这位老师算相当人性化了,有的学校居然要求女生必须剪短发。虽说短发女人也可以性感和可爱,但这要求也忒变态了,你是不是想让所有人都留板寸儿啊?干脆直接做手术得了,把女的都做成男的,不仅有益于发型统一,更免除了早恋之扰。不对,还要规定基友不得入学。
    从头到脚都管完之后,老师们还要严防学生兴趣爱好的滋生。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据我经验,这素质教育意为你把主科学好即可。我们在学校要是听会儿歌看会儿闲书,那感觉就跟在蒙古狼开斋节宴会上当调酒师的羊似的心惊肝颤,老师时不时地就要在教室溜一圈,发现有谁不务正业便会带着鄙夷的目光训话:“你看×××,一直在做题,你就跟那儿看闲书!”而一旦有正当的理由,定会将其器具没收。于是老师办公室里抽屉里经常塞满了学生的宝贝,从MP3到PSP,上至杜拉斯的小说下至郭敬明的杂志,应有尽有。
    老师往往不会一个人战斗,而是和家长勾结起来一同监控学生。刚才说错了,“找老师谈话”只能屈居刑罚排名第二,拔得头筹的必须是“请家长”。不过这招轻易不用,用了就是必杀。一旦有哪位可怜的学生被“请家长”,他便立刻抓狂,恨不得六亲不认,此时看热闹的同学们则会不嫌事儿大奔走相告:“哎!×××家长在办公室呢!……”请家长八成都是请他妈,而但凡女人说起话来,肯定是没完没了,于是老师家长二位往往从近期考试分数出发,先谈孩子学习状态,再说说他有什么问题,然后分析一下近期可能有啥分心的事儿,无话不谈。最后俩人相视一笑,看得孩子都快哭了。而第二天此人来学校时肯定面色蜡黄,显然是昨晚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
    若说请家长是老师打出一张“杀”,那家长会则是“万箭齐发”。每听说要开家长会,学校楼道里便立刻哀鸿遍野如丧考妣,或者说恨不得如丧考妣。开家长会这天是一年中最紧张最刺激的日子,随着爹妈们的到来,大家纷纷聚在后门透过小玻璃框向班里张望,心中充满不祥的预感。只见一开始,老师就会不居心叵测地发给家长一张印着分数排名的小票子,这时光看家长脸色就能知道这孩子成绩如何,而趴在后门的我们眼瞅着平日的谎言被揭穿却无能为力。家长会绝对是中国各类大会小会中最讲实际最有内容最积极参与的会。老师都要跟股票分析师似的系统分析近期班级学习状况、出现的问题、成绩的波动等等大大小小事件,还要逐一宣读表扬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字。此时,这些同学的家长立刻觉得有了面儿。其实这家长会利用的就是爹妈们爱面子的心理,尤其是当妈的,一开家长会拿了成绩单就争风吃醋,和别的家长比,一瞅自己孩子分最高立刻面露喜色挺直了腰板,并交流虐待孩子经验。尤其是哪个孩子得了第一受了表扬,家长恨不得跳起来喊“我就是他妈!!!”反观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则一声不吭,闷头装作发短信状,实则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怒骂“臭孩子,你把我脸都丢光了。”家长们各异的神态,老师看了非常欣慰,想这次家长会没白开,后门外窥视的同学看着那叫一个揪心。一场会开下来我们已是两腿发软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双方单独交流。看到谁的家长会后没有离开的意向,这位学生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近期必有重刑伺候,而这刑罚的严酷度往往与单独交流的时间成正比。家长会第二天上学大家面色都是蜡黄,家长最后走的那孩子当然脸最黄。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8 08:51 [只看该作者]
15

场景六 家长会后回到家,家中气氛顿时凝重。晚上,爹妈拿着成绩单正襟危坐,肃穆而略带忧伤地说:“这次咱闺女排班里三十多,比上次还降了两位。按学校划的分数线,就这分儿,上一本都悬。我今儿问老师了,老师说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好,上课啊老走神,考试也特马虎,总算错数……”听得你头皮直发麻,泛起一阵心绞痛,应付两句之后赶紧逃窜到自己屋里。你瘫坐在椅子上,叹口气:“哎,怎么我就这么笨捏,为啥别人都能轻轻松松考高分,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
    中学最给力的就是全天候陪伴在你身边的对心灵的摧残。天天考试天天排队,看见周围人都比你分儿高就已经够伤自尊的了,再加上老师上课瞟一眼瞪一眼,下课叫去办公室谈话,一股凉气便会从菊花倒吸上来。回了家爸妈还添油加醋问这问那,问得你就跟穿着Cheap Monday看AV一样憋屈。等你晚上做梦,梦到的都是家长老师叉着腰拿着卷子呵斥你的景象……这种心灵摧残持续不断一浪接一浪,不给你任何喘息之机,即使在休息的时候它也如影随形。你一想到自己在玩儿而别人在好好学习,便会立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有种强烈的罪恶感,焦虑无比,随即转身去学习以赎罪。你看体育课,本来就时常被主科强奸,即使偶尔守住贞操,那些热爱学习的女生也会守在教室里做题,其他人见此景就想了:啊,她在做题,我又有什么资格上体育课?于是大家纷纷回去做题,最后体育课就蜕变成了自习课。
    到了初高三,你更是要持续一年被高强度地蹂躏。一开始大家还能故作淡定,装出一副不用功无所谓吊儿郎当的样儿,表示哥已看破红尘不与你们这些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边是考试分数排名,一边是老师家长催命,一边是中高考倒计时,三位一体的压力跟积木似的往上堆,总有让你绷不住塌掉的一天。此时,你想心理健康,那就像说我国城管不打人了,英超球员不断腿了,贝卢斯科尼出家了—不可能的事儿……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7-29 10:36 [只看该作者]
16

场景七 到一模了,想想这半年,你觉得自己已经是超乎寻常的努力,又是请家教又是定学习计划又是吃赛鲨力,上三路下三路都使了,哪有考不好的理呢?于是便信心满满想来个大跃进。然而一模成绩下来一盆凉水泼脸上,自己竟然还是原地踏步。再看看旁边那同学,每科都比自己高十几分!他怎么学的啊!怎么我就比不过他呢!想到这儿你越来越觉得委屈,鼻梁一阵泛酸,便忍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
    恐惧、自我怀疑、自卑,这些病态的情绪就如恶之花盛开在你我心中。初高三之殇就如同婚姻一样—它让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幸和悲哀。这一年完全就是在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每逢中高考前都是心理疾病多发期。此时的心理诊所就跟光头党俱乐部旁边儿的理发店一样火爆,咨询师们为各位考生忙得不亦乐乎(在此建议心理诊所开在中学旁边,保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人可能是因为听说看病难,懒得花钱排队了,便直接跳楼了。19世纪意大利一位研究自杀的学者说过:“自杀是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让身心不大健全的那些人自然淘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自杀也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受不起这罪的只能一跳了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得走投无路,那咱只好想辙越狱。如今最潮的越狱手法是出国,在中国实在呆不下去了,到了国外不说能混多出色,至少可以混成个人样儿(出国绝对是明智选择,在此建议大家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果断走人,趁你的青春还没被完全浪费,否则以后只能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青春一去兮
一位在北京某出国留学机构当外教的美国老师干了几年这工作后就感慨:“太奇怪了,到我们这里来的大部分都是在中学成绩不大好、灰心丧气然后铁了心出国的学生,但在我看来,他们都非常非常聪明!要是在美国,这些人绝对是最优秀的学生!我真是感到惊讶,有多少学生被中国教育毁了,而你们又失去了多少杰出科学家企业家?

不复还)。而大多数想跳楼不敢跳想出国出不了的只能留在这监狱里挣扎。这种挣扎一般分两步:首先是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学生往往拒绝跟家长老师交流,而且看谁都不顺眼,但在内心中,他既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又不相信自己,十分纠结。之后纠结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你就会一下儿豁然开朗,进入破罐儿破摔时期:反正就这么着了,爱咋地咋地吧。学生到这份儿上,往往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任你怎么训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种人通常都遁形于网吧,所以你看学校旁边的网吧就跟部队营房旁边的发廊一样火,需求无处满足嘛。更自暴自弃的就寄所托于放浪形骸之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天逃课叼着烟拿着酒瓶混迹于游戏厅酒吧。也有豁达的,给自己设定个底限:学习可以,但不能侵占我的闲暇时间,不能耽误我听歌看闲书,至于分数不想那么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小生高三就逃过课,哎哟那感觉真是帅呆了。原来那么多年只天天关教室里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今日骤然置身于蓝天白云下,晨光弥漫在你身上,就像鲍勃.迪伦唱的,“在钻石般的天空下手舞足蹈”[1],浪漫极了……现在想起来脑中还有余香……
可惜没爽多长时间,老师就一电话过来:钟道然!!!你干嘛去了!!!
这抗争好比掉入沼泽好比饮鸩止渴,越挣扎越痛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束缚。学校德育处干嘛吃的,就是管你这样叛逆学生的,一旦发觉谁有抗争的苗头,立刻打成“右派”,之后就是各种老师谈话,纠正你思想上的错误。实在不行把家长叫来,再派上一队老师,一人一句“你这样不行啊”,“你也得为你将来想想”,不信治不好你这毛病。
而且就算治不好也没事儿。你不是逃课吗,逃呗,看你能撑到啥时候。一开始就跟你讲清楚了,你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非得自寻出路,最后只能是自寻死路。这就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不高考你以后混什么啊。所以抗争的同学无非两种下场,一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争着争着便接受了现实,乖乖回来好好学习(小生就属于这样的,那课只逃了半天)。另一种是一意孤行一抗到底,就跟你丫死磕了。最后这样的人大概都沦落天涯生死未卜不知去向。至于韩寒,纯属意外。
所以大多数人都看透了,伸脖子也一刀缩脖子也一刀,还不如抹干净脖子,试一试让青春受迫害,被缚也比抗争来得爽快。而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不觉得疼,反倒觉得这样挺好。你看同学们不都憋着一股劲儿,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一心一意谋分数嘛?


[1] 歌词出自《手鼓先生》(这首歌貌似描绘的是吸粉儿的感受),收录于专辑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年哥伦比亚公司发行(正是在这张专辑中,迪伦首次使用电吉他演奏民谣)。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8-01 09:37 [只看该作者]
17

场景八 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热忱可谓是体现在各个方面。随便看一个人的课桌你都能瞧见激情四溢的本本们:笔记本里画的那是十个男人看五个女人洗澡五光十色,大家都把记笔记看做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儿,越是好好学习的同学,本本上颜色就越多,版式也越工整;再看夹子里,细心堆叠着的是各科浩浩荡荡的卷子;还专门有个错题本,各种错题被整洁地剪裁并精致地粘于其上,还用彩色笔画了花边儿,真了不起;教科书上同样是花花绿绿看的人直眼晕,想必这位同学光买笔就花了不少钱。在学校大家纷纷追在老师屁股后面问问题,且要端出一副谄媚卑微的姿态,还要时不时把本本们拿出来,表示自己可tm努力了。同学们往往崇拜各种强人,“人家怎么学习那么好啊,真是佩服”,然后还要向她请教学习方法。中学就是一没有硝烟的战场,别看大家你说我笑称兄道弟貌似好姐妹,暗地里都较着劲儿。看到谁分数超过自己了,表面上无所谓,其实心里那叫一个不爽,三天吃不下饭,随后化悲痛为力量,回家冲它三杯咖啡使出吃奶的劲头学,发誓下次考试超过丫的。
到了初高三,随着中高考倒计时开启,各位更是要豁命了。此时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特别伟大,看着挂在墙上的倒计时日历,顿时一股悲壮之情更是油然而生。这一年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做着各种准备:那几本破书一遍一遍地背,那点儿破题翻来覆去地做,教育部几个人攒吧出来的《考试说明》俨然成了大家的圣经,天天抱着它一字一句钻研其深意,发现有何异常还要探寻其典故。此时,模拟考试跟大姨妈一样,一月一次一次三天,学生的排名也如女人的心情一天一变难以捉摸,老师还给每人整个折线图,跟炒股似的(实际差不多,老师带一个班就是鸡蛋分篮子放,最后只要大盘上扬,个股跌那么两支无伤大雅)。此时不仅家长会漫天飞,还要开学生的会,先让大家交流学习方法,然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畅谈考试理想。眼看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一天天逼近,同学们也开始相互鼓励。黑板上墙上本本上桌上,统统写满了革命宣言。看着这些标语,自己心里也充满了壮志豪情。

调查显示:七成高考学生为提高成绩而服药  39健康网
         建议这些同学听首歌—The Drugs Don’t Work

在家里,这一年更是草木皆兵。平日吵得风生水起的家长为营造良好气氛,此时也会达成停火协议(建议学生年年中高考,有助于家庭和谐)。家长们此时一边牵挂着孩子的日常举动,一边研发各种邪门儿备考招数,从吃脑白金到晚餐食谱,从找风水先生到烧香拜佛,真是贯通古今中外,融会宗教科学,让人大开眼界。
到了考试临近,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大家如同迎来末日审判,恨不得要斋戒沐浴。这节骨眼儿每秒都要如履薄冰,各种卷子本本翻烂了不说,考试动作也要反复演练,就连什么时间便便也要规律得准确无误,生怕一泡屎坏了十二年(你很快会发现这十二年的价值不过一泡屎)。倒计时最后几天,你更是慷慨激昂高亢激烈,十二年的长征胜利就在眼前,冲啊……
然后就是每年6月那几天。中高考就像是所有中国学生共同演绎的一幕气势恢宏的悲喜剧,这两三天光景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从地狱到天堂,有人从天堂下地狱。进考场前还面容凝重庄严肃穆,和老师家长一握手,仿佛生死离别,出考场后则是喜极而泣,抱团而簇,仰天长啸。当然也不乏考前崩溃的,考场上崩溃的,考后跳楼的,堵车迟到痛哭流涕的,作弊动用军事设备被发现的……每年的中高考都是中国独特的一景,剧情跌宕起伏,气息奇异而荒凉,写多少本书都写不完。
场景九 美滋滋地走出高考考场后,你和所有同学一样,跟爸妈拥抱在一起,有种大赦重生的喜悦。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再受那bt的数理化折磨了!回到家后你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所有的书书本本扔掉,那些被你画的五颜六色的书,曾经看做宝贝的笔记本,精心制作的错题集,过去让你魂牵梦绕的《考试说明》,此时都咣当一声被丢进垃圾箱。“擦,爽毙了,等这一刻哥都等12年了。”你拍掉手上最后一丝尘土,拂袖而去……
然而气势磅礴地折腾一番过后,你会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收走你卷子的那一刻,仿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做的所有题背的所有书,都统统被收走了。一起收走的还有逝去的12年。而我们自己把小学中学的所有时光,也都连同那张卷子一起交出,不知去向。走出考场,你竟是两手空空。
当你把书书本本们扔掉时,也感觉有点儿悲哀吧。毕竟那些书是你多少个晚上咬着牙根儿背下来的,那些卷子曾经被你当成宝贝一样翻来翻去百看不厌,那些笔记又花了你多少心血?考试一过,它们竟变成了毫无意义一文不值的垃圾,让你一扔了之。

因为高考,你人生中最美好的两年被毁了。十六七岁应该是谈恋爱、建自己的乐队、去心动的地方旅游、做一切今后再也没胆量做的事情的年纪。”—一个英国本科生这样对一名中国高中生说。

中学的6年,也只是无意义的垃圾而已。这6年的一切,竟都是为了几张无厘头的卷子。回头看看,有多少次你趴在桌上困得不行还要继续做题,有多少次你看到考试分数垂头丧气默默流泪,多少次听到老师念你成绩而自鸣得意,多少次看到同桌比你分数高而想找个地缝儿钻进去。然而这些酸甜苦辣都上哪儿去了?都跟高考卷子一起收去了吧。走出考场,你淡然一笑,6年光景便被抛在身后。
你这6年的一切,就也值那几张纸的钱。
你那所有好好学习,所有郑重其事暗下的决心,所有的心绞痛与泪水,此时竟变得煞是搞笑。高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在于透过这两三天几个小时几张卷子,你去演绎一出光怪陆离的黑色喜剧,窥视一眼人生的荒谬,然后无奈地叹口气。除此以外它什么都不是。你中学这6年就像一台全速空转的机器,拼了命地工作,到头来却什么都没留下。
若说你在中学有何成果,那便是成功废除了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走出中学的大门时,转头看看别人,仿佛都能看出你我的思维变成了同一个模子。我们能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同一个回答,一字不差。到这份儿上,中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将学生的大脑同一化,使其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就像是《飞越疯人院》[1]里被大夫护士做了“脑白质切除术”的麦克墨菲,空有人的躯壳却没有人的灵魂,眼里无梦无幻。
更可笑的是,这个手术貌似是咱自己给自己做的。6年的青春时光,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它献给了高考,献给了那几张纸,为了它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无尽的泪水,然而这一切,换来的竟是如此结果。这已不是青春的浪费,而是青春的毁灭。说中学是青春绞肉机,一点儿也不过分。
18岁的我们就这样拖着毫无生命力的躯壳,顶着一个被废掉的大脑,把无价的青春抛在身后,走向成年,也走向中国教育的下一站。在那里,它将给我们温柔而致命的最后一击。


[1] 《飞越疯人院》,美国作家肯.克西著,与《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齐名的垮掉派圣经,麦克墨菲是其中“男主角”。克西此人为60年代亚文化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先是同杰里.加西亚(“感恩而死”乐队主唱)等人参加了美国政府的毒品实验项目,而后根据这一体验创作了《飞越疯人院》,再后来又用此书版税召集“垮掉的一代们”参加了横穿美国的巴士之旅,将背包革命的火种播洒在了美利坚的土地,播洒在了“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上。此次巴士之旅被后人看作从“垮掉”到“嬉皮”的交接班仪式。1975年,杰克.尼克尔森根据本书创作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五项大奖。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8-02 08:55 [只看该作者]
18

3  精神死亡的大学
Society often forgives the criminal; it never forgives the dreamer.
                                        Oscar Wilde
   社会经常原谅罪犯,却从不原谅有梦想的人。
                                                 王尔德

和中国教育搏斗12年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之后,我们终于迈过鬼门关来到了大学。大学,这可是多年来你我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天堂啊!它就如那共产主义理想,能让人在最艰辛的时刻拥有精神上的寄托。每当咱做题做得头痛欲裂之时,爹妈总会安慰道:“孩儿啊,再熬两年就到头了,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于是,我们都希望这场搏斗能有个奥特曼式的结尾:在被怪兽打得眼冒金星红灯滴滴响时,我一咬牙一运气发一大招,怪兽应声倒下,正义战胜邪恶。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刻,我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喊道:啊,大学,我来了!

场景一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往往是最华丽最喜感的,那是寻找失落青春的时节。此时,咱逛书店时终于不用在练习册专柜那儿磨叽了,直接冲向文学柜台即可。这一假期你床头绝对堆满了各种闲书,6年来没看的都要补回来,看不完留到大学继续。文艺青年们被压抑了许久的音乐之梦在此时集体爆发,于是吉他销量大幅提升。你幻想着自己在大学会组个乐队,生活自此完全改变…….

       嗯,你来了。不过你来到的是监狱的最后一级,是地狱的第十八层。
       中国教育都痛打你12年了,打得你七窍流血断壁残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你当这是好莱坞拍片儿呐坏蛋关键时刻掉链子,美得你。你以为大学是自由的世界,是让你破茧成蝶的地方?那不是大学,哦不,那不是中国的大学。你只是道听途说。相反,它是要把你的茧裹得再厚一点,憋死你。从小学到中学,教育已经把你的自我价值意识和主动思维能力废掉了,这就好比是斗牛场里的牛已经给刺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此时斗牛士毫无压力,他只需轻甩红布,在你冲来时温柔地来上一刀,你就会应声倒地蹬腿儿归西。这一刀不仅要刺得准,更要刺得巧,刺得优雅,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血迹。
       这一刀刺到的是你藏在心底十几年的那个东西。
中学时候,不管学得怎么翻江倒海,咱还总会在晚上12点被作业折磨得头破血流时站到窗前,天真地望望天空,看看月光,yy一下自己心里那不靠谱或更不靠谱的梦想。然而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
前人的谎言让你对大学满怀憧憬,然而来到了这里就如同结了婚──你会感到无比失望[1]。此时你骤然明白了它为毛叫大学:大号的中学。这儿除了校园大点儿(人民大学除外),教室大点儿,教材厚点儿,上课时间长了点儿之外,其余和中学毫无区别,只不过是麦当劳套餐加大了而已:依旧是无边无界的上课作业考试,依旧是无穷无尽的背书做题……
依旧是8点上课,老师腰不酸腿不疼,喷着吐沫一侃一个半小时。大学讲课内容都挺复杂,下面学生多数不知所云,只能大眼儿瞪小眼儿,瞪累了的挤个微笑点点头,表示没听懂。课堂里学生们动作各不相同,醒着的有的疯狂记笔记,有的低头玩游戏,睡着的则和周公一起神游大地。尤其是那些“公共课”,也叫“睡觉课”,毛邓三思修史纲马哲甚么的,更让人无语至极。老师在上面大展社会主义宏图,下面同学歪七扭八鼾声大作。好多人因为老师声音太大或周围鼾声太响睡不着,于是玩儿手机的,听歌的,唠嗑的,打牌下棋的,谈情说爱的,娱乐项目之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大抵混过这一个半小时,揉揉眼睛奔赴下一个教室继续混。


[1]王尔德说,“男人因厌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双方都会失望。”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8-03 09:13 [只看该作者]
19

场景二 最难过的课不是数学,而是计算机。一大早8点你就要奔进计算机教室,往电脑前一坐开始听老师讲“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小学计算机讲的就是这个)。老师讲课完全是自娱自乐,你一点儿都听不进去,只好塞上耳机趴桌上,半睡半醒间不知不觉到了12点,被同学叫起来,一看表,发现又一个上午弹指一挥便荒废过去了……
其实大家本都“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无奈老师往往有点名的恶习,要是你不幸中标,那期末成绩就要无语凝噎了。大学的成绩分数跟之前无异,仍是你的命根子,也是老师念念不忘的紧箍咒。一入学从校领导到辅导员就翻来覆去地叨咕:“这成绩太重要了……你们以后××、××、××可都靠它了……”老师也十分阴险,看到有谁不听话,上课不来作业不做,就会说出“GPA”仨字母,这一下儿就跟马戏团驯兽员给狗扔了块儿骨头似的把他驯得服服帖帖。而大学的考试如英国人踢球一样没有技术含量,还是默写一下书上对这个词的定义,用书上的话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要不就是用书上的方法做这道题┅┅于是同学上课抄抄笔记,下课背背书做做题,考前开开夜车努努力,考试满头大汗作作弊,查成绩或欢天喜地或垂头丧气,然后一学期这样混过去……
    场景三 政经考试前一天晚上,大家纷纷冲好雀巢咖啡直奔自习室。老师已经画过重点,今晚只需不睡觉把这些重点背下来,实在背不下只能抄小抄了。“货币的主要职能有……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都是书上原文,狂背即可,到明天一写,写完一忘,万事大吉,这课就跟没学一样。
    等回头查成绩,嘿,真棒。可要问这学期学着什么东西了,好像没学着啥。大学里的分数,是绵延不断的上课点到睡觉、下课套老师近乎、考前狂背重点、然后给老师发发邮件拍拍马屁铸就的。这样混过四年倒是攒了不错的成绩,但背后是无尽的空虚,不过没关系嘛,反正中学六年都这样虚度了,再虚度四年也无伤大雅。
    于是大家晃啊晃,晃着晃着就发现不大对劲。原来中学时候,大家都很纯情,终日只知埋头背书,背累了几个哥们儿在一起还能听听歌开开玩笑扯扯淡畅谈一下人生理想。但现在没人跟你扯淡了,大家都巨“忙”,不仅忙学习,还要忙学生会忙社团……就连晚上舍友聊天聊的也都是“你今儿学生会怎么样?我又给社团拉了×××的赞助” !学累了也不会傻呆呆地仰望星空,而是要干正事儿。刚上大学老师就跟我们说了,你们面前就“三重门”,工作保研出国。你得挑好其中一个,然后这四年甭管干啥都要为它。
    场景四 在大学想吃得开,最常规的手段就是混学生会。万一要是混上个某某部长当,也可以得瑟一番。学生会官僚气息普遍浓郁,当了部长还要搞任职大会,你要穿上蹩脚的西装打个歪歪扭扭的领带,蹬上不大合脚的皮鞋走向会议室。这会一开就是仨小时,你困得不行还得故作正经地听会长讲话,想放松一下只能瞟瞟旁边学妹。
轮到你讲话了,你清清嗓子走向台前,嘴角还需挂着微笑:“在我的任期内,会尽力做好各项宣传工作……并配合其他各部的工作……”真棒,若是个女生如此话多却言之无物,那她一定风情万种;若是男生,那则天生是块当官儿的料。总之散会时已然12点,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等着明天派任务。
    于是同学们被学生会社团忙得热血沸腾分外妖娆,一天那日程排得比同性恋酒吧的厕所清洁工还紧:课要好好上,保证G点稳定;中午要和社团的人吃饭,搞好同事关系;晚上的例会不能不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等11点回宿舍,却发现旁边儿那位还没回。他竟然比我忙?!不行,明儿我要超过他!
于是你每天都屁颠儿屁颠儿跟个送外卖的似的,然而忙完一天夜里躺床上想想,自己这是图个啥呢?中学时不管日子过得多苦多累多朝鲜,你在心底仍有最后一道防线,守卫自己的一片净土。拼命做了一整晚数学题,留下最后一口气咱还会看看闲书发发呆,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小心翼翼地打开深藏在心中的那份梦想,望着星空对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时间追逐它”。然而到大学,你忙得四脚朝天后剩的最后一丝力气往往也用去背GRE单词了。那可怕的“考研工作出国”让你心底最后的防线在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你走的是别人规定的路,却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在大学里,我们不光学会了脚踏实地,还学会了低头走路,不去仰望星空。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8-04 08:55 [只看该作者]
20

场景五 那些高考完郑重其事地买了吉他并信誓旦旦要组乐队的,一个学期后便会发现吉他上落满一层灰,然后借机说服自己,算了算了不弹也罢。原来买了一麻袋书号称要当作家的,等上大学没俩月闲书均不知所踪。现在放枕头边儿的是专业课本GRE红宝书,还是这玩意儿实在!
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上疲于奔命。
                                     《达摩流浪者》
    这残忍的玩笑打你高考前填志愿就开始了。填志愿之时离高考一月光景,那正是最抓狂最心惊肉跳的季节,想跳楼的已经丈量好高度了,谁还有闲情雅致钻研琢磨专业啊?现在想来填志愿那景象真是荒诞:一边儿抱着教育部编的荒诞不经的志愿手册,一边儿上新浪教育频道查哪个专业最火,然后一拍脑门儿,嘿,就它了。这可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儿啊,就让一本书一个网页给定了。拍板儿时对这专业干啥的完全不晓得。至于为啥选,人家可是专业排行榜头名啊,火着呢,名儿也好听,当然挑它了!
所以说选专业就类似于指腹为婚,乱点鸳鸯谱,全部听天由命。要进门的媳妇顶着红头帘儿朝你走来时远看还挺美,等到掀起她的盖头来,妈yei,要了命了这是……
    咱选专业讲究四个字:热门+有用,同时又有“热门=有用”,所以排行榜前面那些大家趋之若鹜专业,甚么金融管理会计法律,都是实用的。而诸如文史哲等不靠谱专业就像是到高中没谈过恋爱的人,均为尾货,只得等着调剂了。堂堂北大哲学系,据说2009届没有一个是第一志愿录取的。那必然,谁要第一志愿填哲学别人肯定觉得你脑子有毛病。文学的待遇也差不多,你说我想当作家,人家说去你的,你是不是老看英超智商下降了,现在学金融最好使!文学,那破玩意儿有嘛用啊?比文采,你比得过韩寒吗?抄别人,你抄得过郭敬明吗?当毛儿作家,吃多了……
Most men and women are forced to perform parts for which they have no qualifications. Our Guildensterns play Hamlet for us, and our Hamlets have to jest like Prince Hal. The world is a stage, but the play is badly cast.
                                     Oscar Wilde
  大多数男人和女人被强迫扮演不属于ta们的角色。我们的吉尔登斯吞要演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必须像霍尔王子一样来说笑。世界是个舞台,但角色却分配得很糟糕。
                                             王尔德
    于是大家风尘仆仆兴高采烈地冲着热门专业去,天天要么是算账啦,要么是背法律条文啦,要么是画图分析哪个公司赚哪个公司赔啦……然后越学越觉得不对劲,像是上了贼船。原来以为到大学是来做个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倒好,成了个手艺人,整天干那事儿跟修鞋的锯木头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而当你看到文学院的学生们天天沉浸于鲁迅的散文艾略特的诗作中不能自拔时,心中也会点儿羡慕嫉妒恨吧?在你被会计账本法律条文折磨得翻来覆去长吁短叹的时候,他们追逐的却是本属于你的梦想。
    热门专业培养的就是您这样只求低头谋生不求仰望星空的手艺人。金融管理会计法律,在中国很牛,在外国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东西,你到那炫耀这些就好比当年乾隆帝给洋人展示穿袍子扎辫子拿长枪的军队,别人看了只能笑而不语。
    这啥破玩意儿啊。
..\\资料fnl\\Ch1\\大学\\北大批判.docx
    大学是个舞台,但专业却分配得很糟糕,在这儿你会发现,多数人选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于是这四年便成了一种煎熬,那种痛苦和无奈就好比德拉克洛瓦被逼着演黑白电影[1]。
其中缘由很简单,照着那排行榜选,你要选上适合自己的那才活见鬼了。
    无奈生米煮成熟饭,贼船上了下不来,只能硬着头皮将就。大学的辅导员依然会跟你们讲那个海枯石烂亘古不变的真理:你们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在大学,人们学习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分数,毕竟要走过三重门得靠这个啊。原来听说大学是追求人文思想、满足精神需求的地方,来了才发现扯淡呢。都大学了还谈精神需求,幼不幼稚!俺们谈的都是咋保研!而跟中学不一样的是,这里拿好成绩有三十六计,埋头背书只是最庸俗一计。选课挑老师,不求教得好,但求给分高;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答了能加分;下课要冲到老师面前请教问题,最好撒撒娇露出迷人的微笑,临走时还不忘报下自己姓名学号;晚上给老师发封邮件,表示自己刚刚在某报纸上读到您的文章,如醍醐灌顶(发完邮件后便抄起此报纸打蚊子)……总之你千方百计拍老师马屁,只要拍得稳准狠,成绩一定低不了。
    拍马屁不仅适用于提高成绩,也适用于入党推荐保研学生会竞选等各种事务,因而成了大学必修课。各种拍马屁中,最狠的当属“美人计”,它可是名副其实,真能拍到屁股,且一拍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管你是推荐保研入党什么的都好说。因此“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之必杀,就像伍兹打高尔夫,一打一个准儿。这招有个前提,就是老师须是男性且你须是女性。当然若那教授是个基友则另当别论,那样的话只能让小受们捡便宜了。如今大学盛传“不想当师母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的箴言,更有北大副校长统计全国70%女博士是被潜规则的,告诫好友“如果不想自己的女儿被你这样年纪的老头玩弄,就不要让她在国内读博士,送到国外去吧”[2],可不知对于男生这个数字是多少。
    潜规则快捷高效,无奈名额有限,大多数人只能踏踏实实奋斗:下课了饭都来不及吃就奔去社团,上级领导给你一大沓传单,今天发完!谁愿意跟拉皮条的似的给你发传单啊,分明都是盯着你这位子呢。别看平日大家情同手足,一到换届竞选立马撕下伪善面具,拼个你死我活。每次学生会、社团招新,人山人海门庭若市,其实大家都是要混个官儿当,这样保研出国什么的简历上就比别人多一笔。学生组织里的活动繁杂任务绵连,一旦参与其中便难以脱身,在学习之余给我们添加了新的负担。别看一年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到了换届竞选后,选上的红光满面,自知保研希望大增,而没选上的则咬牙切齿,痛骂“妈的,这破社团把我一年都浪费了”(这可能是你在社团说的唯一一句真话)。
    社团黄了不要紧,学校为了让各位走过“工作保研出国”三重门准备了丰满的活动。社会实践就是其中重要一项。社会实践好比作协—名字听着高尚,实则里面聚集了一帮猥琐之人。凡参加社会实践的,一小部分是为了骗经费,一小部分目的是为了获奖,绝大部分目的是为了骗经费和获奖。于是要把它做好,关键有三处:一是申请,若能顺利忽悠到一级别高的项目,经费奖项都手到擒来。二是搞假发**票,把那钱骗到手。三是编活动报告,要编得情节丰富且数据需足够多(当然都是从google搜)。之后最好能找关系在报纸上把这报告发表,宣传一下我们的“光辉事迹”,获奖希望便大增。而所谓光辉事迹,不过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拉个“××大学社会实践”的横幅照张照片。至于真正的“实践”,大多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硬着头皮做完的。要不是为了简历好看谁tm愿意干这个!
要是热衷出国,你还得进行“疯狂英语”。新东方报名处哪儿天天就跟政府办公区旁边儿的顺峰一样人满为患,疯狂的同学们手舞足蹈地挥着钞票为了上托福雅思GRE班儿。在大学的教室里宿舍里厕所茅坑儿里,你能看到无数个热血青年手捧一本红色的书怒发冲冠,乍一看还以为梦回四十年前。晚上登录人人,你又能看到无数人分享“托福30天116分牛人经验谈”。出国都有固定的套路,大一四六级,大二托福GRE,大三学分绩,大四编个好简历。所以要出国的人都按一个轨道前进,连新东方都一块儿上,单词一块儿背,背完一块儿忘。那1万多单词好多中文都没听说过,要不是为了考试谁背它,嘬死啊!背个两年背到托福100+ GRE1600,之后把红宝书一扔,如过往云烟烟消云散。
..\\图片fnl\\1\\大\\3.JPG
    学期一开始,当个积极分子入个党,学期快结束,在学校里混个什么奖,放假了再找个地方实实习,赶明儿工作保研出国这些都用得上。怪不得好多人感叹在大学没空谈恋爱呢,单单为出个国花的时间都够你脚踩好几条船的。


[1] 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画家,世称“浪漫主义的雄狮”,亦是绘画从古典向现代过度的舵手。此人受鲁本斯和籍里科影响甚大,近乎偏执地强调色彩的重要性,并同安格尔发生了著名的“色彩与线条之争”。

[2] 《北大副校长:国内女博士都难逃潜规则!》,环球网。








回复 引用


离线

[url=]钟道然love[/url] [角落] [[url=]飞语[/url]] 发表于:11-08-05 09:27 [只看该作者]
21

场景六  奔波了一天,你终于回到了被窝里,关上灯,边摆弄手机边对过去的一天进行归纳总结,想想背没背完一个list啊,赞助拉没拉到啊……最后结论是过得非常充实,充实得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但心里却感觉没着没落的。此时手机里蹦出高中同学合影,自己不知怎的,竟盯着它发起了呆……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遵从的是别人的想法,过的是别人的生活,连激情都是从别人身上嫁接的。
                                           王尔德
    于是大家就在“工作考研出国”的路上忙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一起床,便订好一天的计划,然后昂首挺胸踌躇满志走出宿舍,边走边瞟瞟别的同学,心想“今儿我可比你忙~”。大家都比着看谁忙,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
    然而当一天天像老鼠一样疲于奔命之后,当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回想这一天,心里只觉得无比空虚无比猥琐无比荒凉。你纳闷儿自己是给谁活着的,工作保研出国,这三重门是别人搭的,如今却非要让我走。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在这上面,又是图个什么呢?回想中学时候,不管压力多大,你仍能不失天真,仍能在写完作业后看个小说听个音乐,然后躺床上幻想一下以后当个小说家组个乐队是啥样儿……
    然而到了大学,当你最后一秒的“课余时间”也要去用去看专业书,MP3里最后1M空间也要填上GRE单词时,你学会了否定,否定自己过去的轻狂清高,否定那不靠谱的梦想。你学会了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中国大学生们可谓是把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恨不得连扶老太太过个马路都要让写个表扬信留着以后出国用。
    中学让人怀念的,不是那漫天的卷子,而是在卷子底下埋藏的属于自己的理想。但现在,理想越高越不值钱,只有考研工作出国才是正路。大学生最热衷的就是请教经验,师兄考研的经验,牛人GRE1600的经验,学长混社团的经验……然后照此进行四年规划。但这都是别人的路啊!你自己的呢?你本该去写剧本,本该去弹吉他,本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中国的大学是妓院,在这儿不要谈什么梦想,忒俗,这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大家各取所需。“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也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个人简历而参加学校活动,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和苦累程度相对应的报偿。”[1]你就如同精神的妓女,出卖自己的灵魂,然后假装很high很享受。
  
  我还从未听过,一个真正的人,会被别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那算种什么生活?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无论哪个年代,青年人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
                                           加里宁
    是的,咱们都会怀抱着理想、幻象,心中都会有崇敬的偶像、英雄,而在过去19年里,你一直相信黑暗之后就是光明风雨之后会见彩虹,相信总有一天自己能像他们那样勇敢生活,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本就应是追逐梦想的场所,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是青年人的梦碎之地。考研工作出国吞噬的是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从此你正式走上了别人设定的、不属于自己的路,而抬头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混个文凭,靠它找份儿稳定而无聊的工作,然后整日吭哧吭哧地干活,并在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至老去……你一辈子就这样儿了。曾几何时,散发着少年心气的你那么痛恨大人们无趣的生活,但如今你正在步入他们的行列。
你正在成为社会千千万万个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中的一个。
    对,社会需要的就是你这样儿的人,而大学给你的是一招“夺命阴阳爪”,抽走了你心中的梦想好比给太监做阉割,让你连意淫的能力都没有。至此,学生的精神已完全死亡,你如同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拖着个空虚的躯壳走入社会。
讽刺的是,竟然是这个号称人文精神的圣地、梦想孕育的场所给的你最后一击。这就是你花四年时间上大学的结果。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16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
    有人嫌不够,还要再花4年读研读博。你当博士生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场景毫无差别,仍然是日复一日坐教室里半张着嘴听老师讲然后低头记笔记。唯一的区别是你老了20岁,此时你的脑袋就如榆木疙瘩,千年古树,冥顽不化。已经灌了16年,再来四年其实也没太多意义,精神已经死翘翘了,你还能怎么着?只能一把火烧成灰埋了算。所以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可称做骨灰阶段。
    死了烧成灰,这趟监狱之旅也到了头。一路走来,发现做人不容易,做不是人的人更不容易,吃尽各种刑罚不说,最后还落得个精神死亡。这便是中国学生的悲剧。而这悲剧竟然是我们用童年和青年时光,用人生最美丽的财富铸造的。这就好比上帝给你一大块儿金子,结果你却把它磨成匕首刺向自己。你简直就是自己的刽子手。
    但这场悲剧的幕后黑手是中国的教育。是它逼着我们刺的。
    而中国教育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占用你多少时间,而在于它对待你的方式。当十几年学生是很辛苦,但若这些苦吃得有意义,也挺好的。但它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是摧残了我们的精神和大脑,泯灭了人的灵魂。
或者说,中国教育根本就没把你当成人。


[1]摘自蒋方舟博客:《可怕的大学—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http://www.xici.net/b1284488/
人人都是天才  只要用心培养
汉华钢琴学堂  天才儿童搖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作曲家丶指挥家丶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家

Rank: 8Rank: 8

积分
34560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19:29:15 | 只看该作者
是在服从世俗的标准,还是遵从内心的意愿?
http://www.xici.net/b1284488/
人人都是天才  只要用心培养
汉华钢琴学堂  天才儿童搖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36

帖子

1081

积分

管理员

钢琴老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81
板凳
发表于 2017-3-13 11:34: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章要好好读一读,谢谢王老师分享!
音乐教育是生命教育素质教育,走得远远比走得快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华钢琴网 ( 苏ICP备15057595号-1

GMT+8, 2024-4-20 23: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