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音乐是五声、西洋音乐是七声? 作者:乐只 首先得说,中国音乐也是七声,不仅仅“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清乐、雅乐、燕乐就是七声,分别有四个偏音(清角、变徵、变宫、闰),其中清乐的音阶,跟西洋七声音阶是一样的。准确的说法,中国音乐是五声正音、西洋音乐是七声正音。我们的四个偏音是不能当主音的,所以我们只有五种调式,西洋有七种调式。有趣的是,中国始终是五种调式,而西洋后来变成了两种调式(大小调)。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只能从古人生律上找原因,从源头搞清楚音乐的来龙去脉。 中国生律方法是春秋齐国管仲的“三分损益”,西洋生律方法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大同小异,导致寻找八度内基本音时,出现了两种音阶。 中国“三分损益”由“三分损”和“三分益”交替进行(详细计算非常繁琐,省略),类似于上五度、下四度在一个八度内进行,推出了宫→徵→商→羽→角五个音,相当于简谱1→5→2→6→3,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古人没有继续“损益”下去,至少3→7,变成六音1、2、3、5、6、7(再损益下去,超出八度了)?为什么取五个音不取六个音?我的理解是,12356五个音,音与音之间形成了两个很好的音程关系,1-2、2-3、5-6的比率是相同的,都是9/8=1.125;而3-5、6-1(高八度)两个相邻音的比率也是相同的,都是64/54≈1.185。假如加入第六个音7,6-7、7-1(高八度)形成了两个新的音程比率。更重要的是,按照古人九九八十一的律管进行损益生律,这个7的音高不是整数,律管长度也变成了除不完的64×2/3=42.66666……≈42.667。 有人可能会说,4(清角)呢?加上4不就是七声了吗?且慢,按照“三分损益”一个八度生律,前五轮损益是没有4(清角)的,第十二次损益才出现4,那是另外十二律的事情。由7(应钟)三分损再生律,是升4(蕤宾、变徵),不是4(清角)。所以,中国古人选取了“宫商角徵羽”五个整数比的音级。至于后来继续损益,得到了一个八度的十二个音级,所谓黄钟(宫)、大吕、太簇(商)、夹钟、姑洗(角)、仲吕、蕤宾、林钟(徵)、夷则、南吕(羽)、无射、应钟,那是另外一个论题了。 西洋“五度相生律”前六个音123567,跟中国“三分损益律”是相同的。为什么西洋五度相生出4?按理说,7再五度相生下去,首先得到升4,第十二个音才得到4,为什么西洋不是123567而是1234567?原来,跟中国不同,西洋“五度相生”是可以上下五度相生的,是超过一个八度的相生,主音1往后相生,就得到了低八度4,乘以2就变成了1234567的第四级。这七个音的音程比率,跟中国五声一样有两个,所谓全音1-2、2-3、4-5、5-6和半音3-4、7-1(高八度)。 两种生律法产生了两种音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产生了两种音乐文化,不是殊路同归,而是同路殊归。 2018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