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标题: 可爱的音乐女生:蔡佩轩 [打印本页]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8-1-26 06:12
标题: 可爱的音乐女生:蔡佩轩
      蔡佩轩,台湾台北人,目前在加拿大念书。近来网上很火,她自己编曲翻唱的通俗歌曲,让人眼睛一亮。跟台湾钢琴家官大为制作《好和弦》系列一样,大概,只有台湾这种音乐发达的地方,才不断涌现音乐人才。
      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可以百度或者优酷搜索蔡佩轩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0MjUzMzc4NA ==/v.swf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8-1-26 07:56
蔡佩轩的音乐能力显然是参加大陆业余钢琴考级的琴童所无法企及的!可见,台湾的业余音乐教育是正常的,才可能出现象官大为、蔡佩轩这样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一代音乐才俊。

希望藉此引起大陆的钢琴老师和琴童家长对大陆风行的急功近利的音乐应试教育的考级予以反思!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8-1-26 11:59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8-1-26 12:01 编辑
王汉华 发表于 2018-1-26 07:56
蔡佩轩的音乐能力显然是参加大陆业余钢琴考级的琴童所无法企及的!可见,台湾的业余音乐教育是正常的,才可 ...


      台湾官大为和蔡佩轩,正是王老师一直强调的全面音乐素质的典范。可怜那些专攻钢琴演奏、忽视全面音乐素质的琴童,长大后将会一无所有。扎实的音乐素质,即使一时默默无闻,没有耀眼的级别和头衔,但是后劲很足,时间越久,越显示出实力和威力。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8-1-26 21:35
本帖最后由 王汉华 于 2018-1-27 07:22 编辑

                                                                                                                    学琴以参赛为目的,也是一种急功近利

      据我一位学生家长讲,苏州工业园区一家琴行是由一台湾人负责教钢琴,学费一节课500元,不参加大陆任何钢琴考级,只参加各类比赛,钢琴教学以参加比赛为目的,其它一切不顾。

      看来,这位台湾人是蛮有经营头脑的,为迎合大陆人的虚荣心,以“获奖证书”替代“考级证书”,似乎更能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实质却与考级大同小异,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便不在考虑范围。

      该位家长看出问题所在,向琴行质疑未果后,才带孩子转投我门下。

      当前,多与牛毛的钢琴比赛,绝大部分实质上是为了迎合部分琴行、培训机构、钢琴老师“出成绩”,迎合琴童家长的虛荣心而设,达到圈钱的真实目的,举办方和参赛方各取所需,获奖面大,双方皆大欢喜!当然,对于琴童来说,适当地选择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比赛,锻炼下,见见世面也无可厚非。倘若以不断参加比赛为“噱头”,置学生音乐基础、音乐素质提高于不顾,无异于杀鸡引卵!


      可想而知,这些琴童在短期突击练比赛曲目,看似可以获了个什么奖,但基本功欠缺,换一首很简单的曲子给他弹,他却无从下手,音乐理论基础一问三不知,五音不全照旧,这样的孩子学了多年琴,却还在音乐门外,更别说为班级音乐活动做点指挥、编曲、伴奏什么的

      所以,所谓“获奖证书”与“考級证书”一样,是哄人的。

      前年,我曾接待过受教于上音钢琴系退休老教授门下的一对苏州兄妹俩,俩人学琴5、6年,既参加考级又获奖无数,但却已是严重的五音不全,听音吃力,都有“颠手腕”的毛病,彻底断送这兄妹俩走专业的可能。这样的学琴方式,致使他们既无音乐能力,又无音乐前途,就算拿再高的级别,获再高的奖又有什么用呢?充其量,只能安慰下曾经为兄妹俩学琴付出过高额学费的父母。

      奉劝虚荣心过強的琴童家长你可要当心了!别被人利用。希望都能象我这位学生家长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及时逃离!不然,花了钱事小,浪费了孩子宝贵的光阴事大。

                                                                                                                                                       2018.01.26.   
                                                                                                





欢迎光临 汉华钢琴网 (http://bbs.whhg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