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8-4-8 08:32 编辑
教孩子汉诗吟诵的体会
作者:乐只
今天的中国人,离开了简谱和五线谱,离开了作曲家,没有了固定的旋律,无法开口唱歌,这其实是八、九十年前引进西洋音乐的结果,之前中国人开口就能唱歌,连蒙童和文人读书方法也是吟诵的,没有人一字一顿“念”书的,更没有今天给汉字谱曲的说法,那不是我们汉字的声律。
被西洋音乐洗脑近百年的当代中国人,一定很奇怪,没有乐谱,如何开口?难道汉字是音符吗?还真猜对了,汉字就是音符!汉语诗文本身就是乐谱!汉字本身就具备了音乐的两大属性“音高”和“音值”。简单的说,汉字是单音节,相当于一个音符;汉字是有音值(音长)的,不是每个字都是相同的时值;汉字还有声调,发声有走向,相当于唱歌的旋律线……这不就是歌谱吗?!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尚书》名句“诗言志,歌永言”,一直以来研究者只注意“诗言志”,忽略了“歌永言”,而且还有误读,把“歌永言”误以为“歌咏言”,其实,“歌永言”就是“歌长言”(“永”在文言文是“长”之意),就是“歌永言诗也”,把诗句拉长、把声调拉长就变成了歌。
今天的北京普通话是近古音(元明清),而汉诗是中古音(唐宋)和上古音(秦汉、先秦),即便今人写格律诗,也是按照中古音系统,如何让说普通话的孩子正确吟诵汉诗呢?首先从唐朝格律诗入手,格律诗就是为吟诵量身定做的,最适合吟诵。
第一步:让孩子学习中古音的声调“平上去入”,尤其是入声,北京普通话已经“入派三声”,让不懂方言的孩子懂得如何识别入声字。
第二步:让孩子学习平仄。中古音的精髓是平仄,明白了平仄,格律诗就迎刃而解。
第三步:让孩子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客家话接近中古音,会说客家话的人,吟诵格律诗是很容易的,今天的孩子说北京普通话,不可能用方言吟诵,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用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吟诵,不要中古音的八调,碰到入声字就念成短促的去声。吟诵的基本规则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轻仄重、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这些规则看似很难,其实在客家话中是天然存在的,普通话只需适当调整即可。如普通话平声调值最高(55),而格律诗平声调值最低(11或者22),必须把普通话“平高仄低”调整为“平低仄高”。
第四步:从绝句入手。绝句(五绝、七绝)是最容易吟诵的,结构简单,错落有致,起承转合,符合人们的思维惯性。事实上,当今西洋式的流行歌曲,大多数也是遵循起承转合的绝句套路,通过小节线(一般是四小节)给长短不齐的白话文歌词“齐言”。
第五步:固定吟诵调。习惯了唱固定旋律歌曲的孩子,开始自由吟诵汉诗,感到很别扭,很不习惯,我找些固定吟诵调让孩子吟诵,从固定吟诵调化解吟诵的基本规则,再把这个规则套到其它格律诗。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孩子基本上可以自由吟诵大部分格律诗,首先“诵”解决了,在“诵”的基础上稍加调整就变成了“吟”,再做调整,就变成了“唱”,既然唱出来了,就可以加花记谱了,给一首格律诗谱曲,就是这么简单。这种“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吟唱谱,比不懂声律的作曲家给汉诗谱曲更加靠谱,起码不会造成严重的“倒字”,不懂吟诵者,按照谱子吟唱,只要稍加腔音调整即可。
今人不禁要问,吟诵汉诗究竟有什么用呢?古人为什么要吟诵而不是念?一言蔽之,为了体现汉语“声义”!神奇的声调汉语跟西洋的拼音语言完全不同,连声音也具有意义,只有正确吟诵才能把汉语的声义体现出来。今天学校、电视广播的汉诗朗诵,是西洋传进来的重音读书方法,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仅仅体现了字义,丢掉了声义。
2018年4月8日星期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