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不可一日不嘟嘴 时间:2014-06-19 15:25:29 点击:86 回复:3
[url=]守护[/url]脱水[url=]打赏[/url][url=]看楼主[/url][url=]设置[/url]
体制内的应试教育到底好不好?我看这个问题基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有一点基本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就能够做出判断的。申明:张健柏是“从体制学校出来”,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转载) 首期培训班上,这些来自全国的,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学员们,在事实面前,承认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写作能力等还不如学堂13岁的小助教。这几个小助教绝非天才,只是正常人,两个人来学堂学习的时间仅仅才两年多。为什么这些在体制内读了十几年的书,过了几十年生活的大人们,在学堂孩子们面前却不敢自以为“有学问”呢?为什么他们在培训中,发现自己原来学到的东西,居然是如此垃圾的时候会痛哭流涕?就是因为学堂走的是真教育的路子,每一步都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而体制内的应试教育,走的是反教育的路子,越走离真理越远。因此在体制内学校上学的时间越长,就离真学问的距离越远!
然而,面对如此清晰的,山一样大的真理和事实,很多家长依然在为体制学校辩护。这说明了我培训期间讲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目前的状态,就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国人既然喜欢这种教育,因此我没有必要来改变它。我只是在这里发表我的观点,让喜欢改变的人自己来看,自己来改变。不想改变的人,让他们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会去干扰他们。
据说有不少家长,非常反对我对体制学校的批判。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张校长说体制学校这不好,那不好,但他自己还不是体制学校培养出来的吗?他当年也没有上过今日学堂呀?
据说不少家长们还根据这个逻辑,面对自己孩子的质疑,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体制内安心学习,好好读书。因为就算上体制学校,也完全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张校长;也可以去开办未来的今日学堂。因此,体制学校没什么不好的,关键还是看自己!
真是这样吗?这句话其实似是而非!
首先,我肯定是“从体制学校出来”的人。我小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会有“非体制学校”供选择。所有的人,都只能有唯一的选择----“体制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一路读来,上的都是“体制学校”。因此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的学习选择自由度大得多。目前这个世界显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还是要感谢时代的进步!
但是,我肯定“不是体制学校培养出来”的。相反,我从小到大,一直就不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而是一直让老师不太喜欢的,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听课,也不好好做作业的的“叛逆者”。只是因为我最终的考试成绩还好,因此老师也算是“能够接受”。而且,我成长的年代,与现在已经很不相同。即使是我本人重新再来一遍,重新去读体制学校,我也不再能够“成为我自己”了。因为“时代不同了”。
首先,我当年很小就是一个“书虫”;很早母亲就教我认字了。还在小学阶段,就会直接看大部头的“字书”了;这在当时的同龄人中基本上只会看“画书”(现在所谓的“绘本”,当时的连环画)相比,很让大人们惊讶。小学五年级以后,我的阅读速度就达到了每分钟1500字以上;一天就可以看完两本书,因此常常感到“读书饥渴症”,要到处去弄书来看。那时候得到书籍的条件很有限,幸好我们家有一点藏书。另外家里会给我些零用钱,基本上我都用来买书了。而小伙伴们基本上是用来买零食吃的。同时我父母还有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基本上都是我在用,保证了我的“书源”。当时的课本,我是基本不太看的,因为刚发的新课本,我几天就“消化完毕”;曾经有一次(中学阶段),一个同学无意中发现刚发两天的语文课本我已经读过了,就拿新课本来考我,结果发现课本的全部内容我基本都知道,连每一个作者的名字都烂熟于心。因此上课我经常不听老师的课,自己看自己的书。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我是大学里面有名的逃课生。
那个时代,是“读书无用论”的时代,读书人不受尊重,读书好也没有人羡慕和表扬。我喜欢读书,反而常常是读书不好的亲戚朋友们笑话的对象,说我是“相公”(书呆子的意思)。我父母虽然是文革前的老大学毕业生,但对我读书好坏也不在意。当时大学已经停止招生,就算是有大学也没有太多人喜欢上。因为大学毕业的父母实际收入还比不上一个百货公司的营业员;当时连卖猪肉的人都比大学教师更有面子。因此,我读书好,父母也不认为是什么特别的优点,也不见得会有更大的前途,因此其实他们是不太管我读不读书的。当然更不会管我读什么内容的书了,都是读的“闲书”---只要找得到的书,我都看,甚至包括【赤脚医生手册】,【儒法斗争历史资料集】等等。因此,那个时代读书的人,真的是没有任何功利之心来读书的,纯粹就是喜欢读书而已。哪里像现在,父母和孩子读书都是很有目的性,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才来读书的;在这种读书目标下,哪里会有我这种人存在的机会。
我80年考上的是工科大学,但是我喜欢的是文科;当年没考文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文科普遍被瞧不起,当年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有老师认为考不上大学,不会动脑子的笨蛋,靠死记硬背去找一条出路的人,才会被分流去读文科。我不承认自己是笨蛋,当然就不愿意考文科了。
不过,工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想学文科。于是就用了半年的时间,自学了四年哲学系的全套教材,去考了哲学系的研究生。居然除英语科差了四分外,其他专业课程全部过关。这可不是老师培养的,全是自己学的。不过就是被英语害了我,因此第二次考研究生,最主要的时间都用来学英语了,一天学习7-8小时的英语(我犯的很愚蠢的错误,如果不去学十年的英语,我的成就会更高)
上了研究生,其实主要也是靠自学。导师的作用是很“辅助性”的,真正教的东西极其有限。很多时间我根本不是用来听讲,而是自己看喜欢的书。当时读研究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大量自己支配的时间,老师基本上不管你在干什么;研究生导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允许我与他的观点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我当年写的关于德国哲学的论文,内容和逻辑都很深,据说全武大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才看得懂。当年朋友们给了我一个“才子”的称号。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写的论文是“初民思维研究”----原始民族的思维特征研究。这个内容,可不是老师规定的,老师也不懂这个专题,我纯是自己感兴趣才去弄的。其实导师很反对我去搞这类吃力不讨好的论文,生怕通不过。当时任评委会主席的系主任私下里说:这家伙写的东西,我都看不懂。其他老师大多数也看不懂我的论文。不过,当时的老师很有些国外老师的风采----自己看不懂,证明学生很优秀。因此,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了难得的“全优”好评。当时尚年轻的评委,后来任武大哲学学院院长的某某老师当时对我的评价也很高,要我毕业后好好就此毕业论题写本书出来。(不过,我研究生毕业后自己认为“自古无用是书生”,就再也没有进入这种“学术领域”了,后来看书,就只关心能够服务社会人生的“经世致用”之学)。
看了我的整个“学历---学习的历史过程”,就知道我主要都是靠“自学”出来的,靠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才成为我“今天这个样子”的。因此,能说是体制学校“培养了我”吗?不能;只能说,我“来自于体制学校”,但是体制学校并没有“培养我”---只是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包括不学教材的机会。
这种“不管不问”的体制教育,也导致我的“学习基础”不可思议的差;甚至我大学毕业后,却连拼音都不会。工作后我就买了电脑,必须使用拼音打汉字,才不得不“自学拼音”的。我其实是用英语音标来拼汉字的。我现在打字速度很快,用的就是“双拼”。这小学生就应该会的基本功,可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奇怪不?
我研究生毕业,连拼音都不会?怎么可能?现在从体制学校出来的学生,有可能不会拼音吗?这个简单的事实,证明我们那个时代老师根本不在意你的学习和成绩,甚至家长也不在意的;因此才会闹这种笑话。
当然,我的这种独特的经历,也给了我很好的理由----不学拼音直接学汉字很容易。这实际上就是学堂目前教学汉语的方式---直接法认识汉字。因为中国传统上根本不学拼音的;直接学汉字。现在学堂里面,也跳过了拼音直接学汉字。只是因为学堂教英语,孩子们自动会学会“拼音”的---老师引导一下就可以了。不过往往他们早就会认字了。
我创造了一套学英语的方法,可是,我的英语也不是老师教的。我上高中的时候,才开始学ABC,而且没有人认真学,当时基本不考英语。
上了大学,我们的大学英语课本,也是从abc开始教的----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不过,苦学四年的结果,我考研究生,其他课程都是优秀,但是因为英语不及格(差四分上线),我失去了读研的机会。我总结考试失败教训的结论是:第一,我不是笨蛋,第二,英语是笨蛋都能够学会的语言,不是什么“高难课题”。第三:我也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好好学英语了,并没有混日子。因此最终结论就是:如果我学不好英语,肯定不是我和英语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后来我准备英语考试的时候,就完全丢开了大学的教材,丢开了老师教的学英语方法,采用国外的教材(新概念的原版,无翻译版),采用我自己研究的学英语方法,再次考研究生,最终总分第一名。英语科目也是当时本专业的文科生第一名。
可见,我取得的“成绩”,处处是与体制教育“反其道而行之”才得到的。如果我是一个乖乖仔,现在必然是一事无成。我的很多同学朋友,很“听老师话”的,现在他们的生活和作为,证明了我的这句话。
我当年一直是一个“问题学生”,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很另类。虽然我考高中,考大学的成绩都很好,高中考入全省重点高中重点班,是省重点中学的第一批学生;大学也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但是很不幸的是---老师根本就没有留意我;因为我的平时成绩很烂,我根本不去认真对付这些考试,而是忙着看闲书。最终大考的时候,靠长期喜欢阅读带来的良好知识和思维积累,短期内突击一下,就超过了很多平时成绩远比我好的同学,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
现在,各位家长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不承认是体制教育培养出来的了?我其实在当学生的时候,就一直跟“体制教育”合不来。我是靠自己看书学习出来的。我甚至连一个内心很崇拜的老师都没有---从小就没有。只有一个没有见过的“老子”,是我心甘情愿地佩服和学习的老师。
那么:家长说,不排除现在的一些孩子也很有个性,很会自学;因此在体制学校内学习,多年后也成为我这样的人呀?
又错了-----即使有我这样的人,在现在的体制学校内也出不来了。我这种“不合群”的学生,只会被不断地打击,直到成为废物,除非我早早逃离学校。
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体制学校,根本不像我当年的学校一样宽容,允许学生自由发展,允许学生不学习;不做作业;允许学生把学校仅仅当成一个游戏场。现在的学校把学生当成了工厂的标准产品,根本不允许你“另类”,不让你成为自己,只能成为一台考试机器;不然就宣布你是“废品”!
我少年时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学习自由”的时代(60-70年代)。那个时代,学习好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很可能是一件坏事。有可能打成右派,反革命等等。反而不读书的人很安全,“根红苗壮”的。考试考零分,教白卷,敢挑战老师,甚至打老师,才是“英雄”。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对学习好坏不在意。老师特别不敢管学生,生怕学生造反!别看我父母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毕业生,他们也一样对我学不学,学的好不好根本不在意。更别提“私下辅导”了----只是在高考恢复后(77年以后),才觉得既然我学习好,考大学当然要比下乡但知青好。这才关心了一下我的学习,我爸在高考前才帮助我“过了一遍”数理化。
那时候教师和知识的地位多高呢?我读初中的时候,县长据说很欣赏我妈妈,主动表示愿意帮忙,利用特权把工作调动去百货大楼当售货员-----让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高级老师去当一个普通售货员居然是一种“恩惠”,各位能够想象吗?但事实上就是:当时一个市场里面不识字的卖肉的人,社会地位都比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个中学老师高。他们的收入也比老师更高了;当然,是指“隐性收入”---他们可以捞点外快。我父母绝没有这种机会,只能靠干工资过日子。而且当时很多单位的职工都有“开后门”的机会,利用职位谋点好处。而最没有油水的就是学校的老师----因为没有人觉得读书有什么用处---直到后来恢复高考后老师的地位“突然提高”了。
当时,我们一大堆亲戚中,我父母的学历是最高的,但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亲戚们都认为我们一家是“书呆子家庭”,没本事,也没出息,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甚至我上了大学以后,假期回家也常常成为一些亲戚们嘲笑的对象---大意就是除了读书我什么都不会。没他们会玩,没他们会搞关系,也没他们在社会上混得开。他们认为我大学毕业后,无非就是像我的父母一样当老师--臭老九;也没有什么值得尊重的。这也是我上大学后坚决不想当老师的原因---太让人看不起了。很不幸,这些亲戚们的判断最终是正确的---我现在还是走了父母的老路,还是当了一个老师。只不过比他们当年要受尊重一些。
你自然会知道,当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读书好不好,是没有人看重的本事。那时候,只有一批真正爱读书的人,不为了任何功利目的而学习的人,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正好,高考给他们打开了“机会之窗”,这批善于读书的人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个行业的骨干,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于是,现在的人,不管喜不喜欢读书,都要拼命的“考大学”了。
现在,还有这样允许学生自由发展的土壤吗?
因此,如果您希望将来成为另外一个张健柏,您就不能上体制学校变成一个“廉价的知识工人”。您得让他在家上学,让他自由地,毫无功利地学习和读书,有可能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当然,也可能他就不是读书的料,就是不喜欢读书;你也要允许他做“文盲”,就像是当年的父母一样不在意孩子读不读书。
如果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一些有志气的孩子别说赶上我,超过我都是很正常的。因为目前可以获得的教学资源大大优于我的童年时期;比如今日学堂的学生超过我才是正常的结果。她们现在才小小的十几岁年纪,很多大人就自叹不是她们的对手(我当年也不如她们现在)。今后再过十年,二十年,可以想象她们的未来空间会有多高。但是只要你乖乖地去体制学校,服从老师的安排,服从国家教学大纲的计划,这样一路学士,硕士,博士的读出来,就别指望赶上我了---连我们学堂十几岁的孩子都可以轻易超过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url=]举[/ur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