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很出名的“二八定律”,说的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社会上20%的人占有着80%的财富。社会学家则发现这种“不平衡现象”遍及社会生活:20%的人在毕业后依然学习,80%的人毕业后放弃学习;20%的人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20%的单位重视能力,80%的单位重视学历;20%的客户为企业提供了80%的销售份额……当然,也有糟糕的“二八定律”:80%的能源由20%的人消耗,80%的交通事故由20%的汽车狂人造成(这里的“二八”只是概数,不是确数)……
糟糕的是,我们的大学音乐教育已经深陷这种“倒二八”:80%的经费用在专业音乐教育,20%的经费用在素质音乐教育,很多学校负责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中心”形式大于内容,甚至形同虚设。
不过,我们还来不及讨论这种糟糕。又是一年毕业季,在音乐专业2014年位列教育部公布的大学就业黑榜之后,2015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糟糕的“更难就业季”。尽管音乐老师今天还有饭碗,但不能不思考:面对越来越差的就业形势以及越来越少的学生(90后比80后人数少了14%,00后再比90后人数少了20%,音乐考生的文化分数线越来越高、普通高考的文化分数线越来越低),疯狂扩招后的音乐院系如何避免崩盘?
我们的教学情况是这样的:80%的音乐院系是在以培养音乐家的模式(音乐表演专业是这样,音乐教育专业也是这样)开展教学。我们的就业情况是这样的:音乐专业能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包括作曲)的毕业生比例低于20%。
我们的专业设置是这样的:80%的专业属于古典声乐、古典器乐、专业作曲。我们的现实需求是这样的:80%的需求属于流行音乐、业余作曲(比如80%的电视、动漫、企业音乐创作是由非作曲专业的“业余人”承担)。
我们学校中的“艺术实践”是这样的:80%的音乐表演都是“官方采购”。我们的现实音乐生活是这样的:官方采购的音乐表演份额不到整体音乐表演行为的20%。
我们的市场情况是这样的:音乐文化产业中80%的产值来自于音乐周边产品。我们的教学情况是这样的:只有20%的课程与音乐周边产品相关(只是相关)。
大学的音乐院系中,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太多这样的不平衡关系。看着80%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在20%带宽的市场上厮杀,另外80%的份额却留给了少数“不入流”学生和从未进过音乐科班的“业余人”,好心疼。
在这里我不敢奢望我们音乐院系能够达到良好的“正二八”状态,但是至少要转变观念,赶紧从糟糕的“倒二八”陷阱中挣脱,想方设法找到发展的平衡点。80%的从业人员还在嘲笑担心大学专业音乐教育崩盘是杞人忧天,但是五年之内以下情况必然显现:80%的音乐院系“吃不饱”,招不到足够的合格的学生。这其中80%的音乐院系会被合并到其他院校或者转到学校艺术教育中心。没有忧患意识、不愿意跟上时代发展的老师在未来“转岗”或“下岗”的几率是80%。如果你还是不以为然,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如果大学音乐院系回到2000年时的情况,95%以上的大学音乐教师都将失去岗位。
其实,避免音乐院系的崩盘也很简单,因为社会不是不需要音乐人才,不过是需要不了这么多现有类型的音乐人才。如何去做大致有三点:第一,放得下“专业”身段。比如可以发展录音、多媒体音乐制作、商业音乐创作,切实面向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接地气的音乐演艺等应用性音乐教育,照顾到市场需求。第二,容得下“专业”拓展。比如可以提供MIDI音乐、流行演唱、流行舞、吉他、贝司、音控等选修课程,照顾到学生兴趣。第三,顺得了“专业”发展。比如钢琴专业不必排斥流行钢琴曲或者钢琴伴奏、爵士钢琴,比如合唱可以开拓“阿卡贝拉”、舞蹈可以开拓街舞、歌唱可以开拓流行歌唱和民间歌唱形式等,以此帮助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只有如此,80%的音乐院系良性发展、20%的音乐院系并转才有可能。
当然,现实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80%的人是坐在自己的经验上做事,囿于“专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改变观念、认识问题尚需要一场大讨论。更严重的是,触动利益比触动观念更难,我们80%的人是坐在自己的利益上做事,有利他人发展、有损自己专业和地位的事情不去想更不会去做,甚至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在努力阻碍音乐院系的转型。也有人说了,在市场“倒逼”的情势下,这些人改变也得改变、不改变也得改变。笔者却认为,如果靠“倒逼”,结果必将如前面所说,80%的音乐院系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病急乱投医直至完全错过转型窗口期,怀抱专业优越感和失业恐惧感步入崩盘。
没有其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