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调式与杜甫《登高》 原创:乐只 欧洲七声调式,为何多见大调和小调?中国五声调式,为何宫调式最多?我总觉得,重要原因是西洋大小调、中国宫调式的终止感特强,最符合人耳听觉习惯。其它调式,旋律回到主音的推动力稍弱,终止感不如大小调和宫调式。有个古琴家演奏王洛宾《半个月亮爬上来》,本来主音落在第三级“3”(弗利几亚调式),他意犹未尽,重复结束句,结束音落在第一级“1”,终止感更强,类似还有南斯拉夫民歌《深深的海洋》。徵调式亦然,《茉莉花》结束乐句从主音(徵音)回到宫音,几无久违感,这是我一种奇特的听觉感受。既然3→1,5→1,那么2→1、4→1、6→1、7→1简直顺理成章,所谓黄钟还原是也。 强调终止感,这是中西声音艺术的共性,汉诗与歌曲不分家,有一条简明扼要的创作和鉴赏法则“起承转合”,“合”得不好,恰如音乐歌曲尚未结束,或者结束感不强。杜甫非常有名的七律《登高》,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千夫诺诺,不见一士之谔谔,有人发现尾联有瑕疵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剑走偏锋,追求四联对仗,尾联是“并肩对”而不是“流水对”,“起承转合”的“合”不给力,给人结束感不强。其实,杜甫追求尾联对仗的七律,大多是流水对,“合”得顺畅,让人察觉不出是对仗,如《秋兴·其二》“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唯独这首备受追捧的《登高》尾联出了问题,这不是诗圣水平,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尾联抄丢了。不信,看我具体分析,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写己: 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承: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 “潦倒新停浊酒杯”,如同旋律回到了“3”而不是“1”,终止感不强,总觉得杜甫还有尾联;要么,把“浊酒杯”改为“长命杯”,上声“酒”改为去声“命”,可以增强“合”感,杜甫《冬至》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就是这么做的,好比音乐旋律下行到主音而不是上行到主音,从高到低,顺流而下,大大增强了终止感,多少弥补了尾联“并肩对”的不足,这是格律诗对仗尾联的套路,如王之一《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欧阳修《梦中作》“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一”、“客”是入声,类似去声)、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我2019年吟成一首五律《暮秋之思》,就是模仿杜甫《宿府》对仗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韵脚“枝”之前用了入声字“一”,假如改为上声,效果大不同。 暮秋之思(乐只) 立冬无几日,冷意入双眉。 怅恨思千缕,散成琴七丝。 灯前萧索影,月下躇踌谁? 霜叶满三径,幽人安一枝。 能不能给《登高》补上尾联?姑且狗尾续貂,权当有趣的学习古典诗词游戏,把七律四联八句变成最短的排律五联十句。《登高》用韵是《平水韵》上平“十灰”,从“十灰”找出一个韵脚组词,按照联间相粘的原则,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我查看了杜甫一百五十首七律,用“十灰”的七律还不少,干脆从《奉待严大夫》尾联“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稍作修改“身老时危思故旧,一生襟抱向谁开”,再读《登高》,可能大不一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身老时危思故旧,一生襟抱向谁开? 2021年8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