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乐只 于 2017-6-22 12:55 编辑
第二十三讲 吟诵引发名诗不同解读。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三种说法:睡床、马扎、井栏,历来争论不休,究竟有没有靠谱的说法?有!从吟诵角度来说,把《静夜思》变成歌,从字义变成声义,就能一目了然。韵脚“光”、“霜”、“乡”押韵āng ,韵腹是开口度最大的a,加上韵尾后鼻音ng。首句韵脚“光”guāng,吟诵时要拖得很长,从声母→韵头→韵腹→韵尾,你会感觉到这月光很多很多,这不是室内能看到的开阔景象,应该是室外;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不是今人理解的“怀疑是”,而是“好像是”,李白另外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如是解,没有“怀疑”之意。所以,“床前明月光”的“床”是马扎、井栏或者室外吊床(绳床),不是室内的睡床。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历来被认为是色彩黯淡的哀伤之作,重要原因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被解释为现代汉语的转折关系“可惜、只不过”。其实,“只是”的正解是“恰好、正好”(举例略),现代汉语也有“正因为”的解释,接近于古汉语。如此这般,《登乐游原》主题反转,由哀伤变成了心情好转,原来诗人由衷赞美夕阳晚霞美景,只有黄昏才能欣赏,心情由郁闷变得开朗起来。从吟诵角度来说,李商隐这首诗是五古,不是五绝,吟诵语速比五绝快,更能体现诗人从“意不适”到“无限好”的转变。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语速较快,很好体现了诗的主题。我曾经给这首诗谱曲并吟唱,用伤感的商调式,现在看来,理解错了。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历来被理解为励志诗,“更上一层楼”被今人用来鼓励人,成了口头禅。把“念诗”变成唱歌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从吟诵角度来说,这首诗用“尤”韵,韵脚“流”、“楼”要低音,调子低沉,押韵ou从开口到闭口,色彩黯淡,这样的感情色彩不可能是激昂向上。再者,古代诗文登楼的意象总是跟“愁”连在一起(举例略)。原来,诗人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只能上一层楼了(鹳雀楼只有三层楼),痛感光阴如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
类似误读汉诗的例子,很多很多,大多跟“念诗”有关,只知字义,不知声义。由此可见,还原汉诗的吟诵,把诗变成歌,是多么重要!
2017年6月22日
附:叶嘉莹先生吟诵《登乐游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