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标题: 孔子的母亲如何让他成为教育家?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6-12-27 13:04
标题: 孔子的母亲如何让他成为教育家?
本帖最后由 王汉华 于 2016-12-27 13:08 编辑

                                                         孔子的母亲如何让他成为教育家?

   今天公历9月28日,是著名教育家、大圣先师、万善齐身、的孔老夫子诞辰2564周年纪念日。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作为教育家,坚持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不厌,教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教育的灵魂!
  孔子作为思想家,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我们心灵深深留下烙印!
  孔子作为哲学家,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环境论的重要性!
  孔子作为政治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并且贯穿的一个原则就是“仁义、忠恕”,这也是作为一个“君子”或者说一个“儒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国人的骄傲!
  孔子学院机构,在全世界设立,目的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如今,孔老师的这些言传身教流传了2500多年,教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要以感恩至诚的心来纪念孔老夫子,接受和学习他老人家的教诲,依教奉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今天在他的2564诞辰周年,我们说孔老师,祝您生日快乐!
  那么,孔子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在全世界沸沸扬扬的李某某强奸被判十年案的家庭教育故事——
  李某某父亲李双江、母亲梦鸽均是知名歌唱家、教育家。李某某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13岁这年,他被送入外国一所冰球学校,经历了短暂的留学生活。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不过,这样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天才儿童,却让父母越来越头疼了。那么,这样一个看天才少年却成为问题少年!却成为被判十年强奸犯?
  可是,孔子小时候却没有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他3岁时去世,母亲颜徵在20岁便成了寡妇孔子,17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这是孔子与李某某家庭教育的不同点,那么,他们有没有相同的点呢?
  有!            
  在众所周,李双江老师与梦鸽老师是“师生恋”,他们的年龄相差27岁,李双江老师是58岁老来得子的。
  我们知道,孔子的的父亲与母亲是“老夫少妻配”,他们的结婚年龄,孔子的父亲60多岁,而他母亲才16岁,他们的年龄相差40岁,也就是说孔子的父亲是60多岁才得子的。
  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的家庭教育情况,孔子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中国有句话说得好,但凡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默默无闻的女人在支持着。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自然也不例外。从孔子出生、成长再到事业有成,有两个女人一直默默站在其身后支持她。
  影响孔子人生的第一个女人当然要数他的母亲。
  孔子的父母是老夫少妻配。据说孔子出生时,他父亲有60多岁,而他母亲才16岁,此事不大符合当时的礼义,不为世俗所容。不仅他们的相爱、结合被冠以“野合”一词载入史册,母亲颜徵在甚至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
父亲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母亲颜徵在20岁便成了寡妇。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9个女儿、1个儿子,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徵在站了出来,站了出来干什么?
  下面,我们就看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站了出来干什么鲜为人知的教子故事。

  1.孔母:为什么要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家呢?

  上面,我们说过,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颜氏母子在家中便失去了依靠。
  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这样大家庭中关系复杂,矛盾甚多,这对孔子的成长与教育显然不利。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着。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娘家是鲁都的大姓,大家对于这位丈夫早死的本族姑娘是会照顾的,更主要的还因鲁都是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让儿子日后成长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正是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事实上,孔母颜征在在孔子幼年教育及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在“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以后,孔子才能“十五而志于学”,如此教育,孔子才有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所以,他的母亲颜徵称得上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的母亲颜徵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圣母。

  2.孔母:如何激发儿子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圣人孔子小时候可还不是圣人,他和别的普通的小孩子一样,也是要游戏要玩耍的。
  最重要的是孔母颜征深谙孩子的学习的最好导师在于兴趣。
  那么,他的母亲用什么激发儿子的学习兴趣?
  用游戏!
  孔子幼儿时期做了什么游戏?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是史学家司马迁在他著的《史记》中写2500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师幼儿时玩的家家游戏(实践、实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岀:当时的孔老师在幼儿时玩的家家游戏与别的小孩子不一样,他最爱玩的家家游戏(“做中学、学中做”)却是:“先将祭祀的各种器具摆设在-起,然后便模仿贵族们习礼仪的各种活动,练习成人的磕头行礼仪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论语·卫灵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对于这段话,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的理解为:“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什么是“俎”?
  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我们知道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而用在这里,则指的是另外一种意思:本意是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后来就成为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
  什么是“豆”?
  在过去,“豆”的本意指的是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为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这两句话再来设想一下孔子幼年时候的玩耍生活。
  由于此时的孔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此时的孔子,肯定是要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了。此时的他,肯定会想到下面的问题:这些个成年人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
  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的,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了。
  当然,看只是第一步。学还是要学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天性嘛。于是,年幼的孔子便常常邀来邻家的孩子们演练他在宗庙里看到的全套祭祀礼仪,就像有的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   
  幼儿期的孔老师为什么喜欢玩这样的家家游戏呢?
  这得益于他母亲幼年时对他的兴趣引导、迁移,她给儿子买的玩具是礼器,买回家就让儿子当玩具了“玩”,“玩”着“玩”着,一不留神孔老师就成了礼仪方面的专业人士。
  “玩”着“玩”着,一不留意孔老师就成了教育方面的至圣先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对于成年人的行为很难形成习惯性的模仿,而孔子相反,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郑环《孔子世家考》说:颜徵在豫市礼器,以供嬉戏。这就是说,母亲颜徵在买礼器给儿子当玩具。给孩子买的玩具是礼器,足见颜徵在不仅意志坚强,而且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见识不凡的母亲!以至于人们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孔母:是怎样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中国,有这样的说法“育善在家,外傅师训”。
  由于孔母颜征的父亲是以为饱学之士,她自幼受父亲的直接传授,在教育孩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学养。
  所以,孔母颜征回到鲁都后,就把三间房子中的一间作为书房,准备在孔子满5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并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这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在教几个小孩习字、算数和唱歌的同时,她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6岁开始跟班学习。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会完全部发蒙功课。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文中部分内容 见 百度百科 孔子教子 孔子少年的故事】

  4.孔母: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老师的教育?
  前面说过,在中国,有这样的说法“育善在家,外傅师训”;其实,在千字文里,也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只不过是千字文将“外傅”放在教育孩子的前面而已。
  其实,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这样的教育在2500多年就有的。教育后代,老师和家长都有责无旁贷的职责,但要教育好孩子,教师与家长必须沟通思想,职得共识,步调一致,做到“家”和“校 ”密切合作。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要教育好孩子,只有“家”和“校”的合作才最为有利,别无取代。
  按照当时的规矩,一个儿童在10岁就要“外傅”了,“外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跟别的老师去念书了、拜师学艺。这个时候孔母认识的学习教育与老师教育的重要性,就毫不犹豫的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孩子送到城内最好的“庠”学校,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等内容。
  那个时候学校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庠”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老师的教育!

5.孔子:为什么说“十五而志于学”?
我们知道,孔子自幼丧父,青少年阶段丧母,家境清贫。然而,环境恶劣并未使孔子失去做人之志气。反之,他在十五岁时便“志于学” 《论语 · 为政第二》。
这是为什么?
孩子十五而志于学是不是晚了?
不晚!            
孩子十五而志于学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没有输!
为什么?   
孔子的“十五而志于学”,是他的教智慧,他告诉你,每走过十年就要反观一下内心,想一想,现在我们今天的孩子别说十五志于学了,我看四五岁就开始至于学,那些个上钢琴班的、跳舞的,甚至学奥数的、学外语的,四五岁就上学去了。但是不是学得早,孩子就一定被开发得好呢?
     
孔子的“十五而志于学”孔子之学,是学做人;孔子为学,是志在大道。孔子年少而懂得“志于学”,是靠赖他自己有为君子的心志,而非依赖外在的丰富物质条件。故他能够在艰苦之时,困苦之际,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他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第九》)。

  家搬到了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这都是毫无疑问的。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鲁国的都城,年幼的孔子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他想都不敢想、见也未见过的东西。
  要知道,年幼的孔子,可不只是光知道玩耍,孔子的母亲,也不只是为了她自己的孩子天天在玩耍中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把家从乡下迁到了鲁国的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
  此后的事,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啦。
  生活的清苦、地位的地下不但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是让孔子更加坚强。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吾十五而志于学。”
  因为,此时的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如此,此时的孔子才如此的爱好学习并善于学习。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后的孔子不但能够说出那些诸如“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类的话语,而且更够做到“学无常师,每事问,好学不厌。”于是他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教育规律!【《论语为政篇二》】
   终其孔子的一生,是“学不厌,教不倦”。正因如此,他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对于现在的家庭教育来说,你若要培养如孔子一样孩子,就要像孔母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成为日后的人人敬仰的孔老夫子。
   这样的教育才能够让孩子终生学习!终生爱读书!!
   毛泽东为什么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样的话?
   其实,就是孔子老师所说的“学不厌”!

(【田园泥土香教育温馨提:本博作品为《母亲教育学》系列的部分章节,是在特定的时间在中国教育博客中首发;基于此,本博文禁止转载与抄袭,如有读者老师今后在报刊杂志或书籍中发现雷同或相似的段落篇章,请发到我的信箱[color=rgb(51, 102, 51) !important]tianyuannituxiang@tyntx.com、或博客留言、或QQ837966260留言、或电话联系 13522240236 13526448726;我们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谢谢您的合作。)






欢迎光临 汉华钢琴网 (http://bbs.whhg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