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标题: 毛泽东“学前教育”启示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6-12-27 08:53
标题: 毛泽东“学前教育”启示录
【原创】毛泽东“学前教育”启示录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战略家、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诞辰122周年纪念日。
  今天凌晨,数万民众赴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在毛泽东广场格外庄严肃穆。随着深情的《献花曲》响起,武警礼兵迈着坚定有力的正步,护送着花篮走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韶山学校的师生和韶山的干部群众代表,在司仪的引导下缓缓向毛主席铜像三鞠躬。
  在122年的今天,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诞辰了一位世纪巨人——毛泽东,他一生不会打枪,却带兵打下个江山;他用自己的文章与个人风范统帅着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让多少英雄豪杰竞折腰,面对这个不会用枪文弱书生,俯首称臣、忠心耿耿;不过要知道他的最高学历却是湖南长沙师范、他当过小学老师、他还为生活的“亚历山大”在洗衣店打过工、他曾“三起三落”,又被“削职为民”达4年,可是后来他却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可是毛泽东又的的确确是从大山深处走岀的农民的孩子……
  今天在他的120诞辰周年,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
  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更是至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站在教化民众,改造社会,推进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来认识教育,推行教育。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实践深刻广泛,充满着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照彻历史,超越时空。
  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
  山人毛泽东何以成为开国领袖?
  与他的什么教育有关吗?
  与他的酷爱读书有关!
  与他的志向远大有关!
  与他的勇于实践有关!
  与他的学习思考有关!
  与他的强健体魄有关!
  与他的母亲教育学有关!
  与他的父亲教育学有关!
  与他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关!
  与他在“自信人生二百年”信心有关!
  与他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与实践有关!
  与他的“…………”有关——
  与他的有关太这样的排比多了,太多太多了,书不尽言……
  但是,今天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日子了。我们寻觅毛泽东成功的根源,除与酷爱读书、勇于实践、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众多等诸多的因素有关外,还与一代伟人的“学前教育”有关!!
  为什么?
  青年毛泽东在他24岁的时候写的作文《心之力》说“千古圣人,教化为根”!《心之力》是毛泽东1917年写的作文,曾被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打了105分。其实满分为100分,杨昌济之所以给毛泽东打105分,是因为格外欣赏此文,另加5分。
  所谓“教化”在于“教”和“化”,“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行”于教,“果”于化。一个人所取得成就大小,其根在于“化”。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礼记·经解》中说:“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西汉贾谊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孩子的早期的学前教育,关系到一个人一生成败的大事,是安命立身的“基础工程”,是“根”的教育。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句话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生发展中的地位。
  幼儿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其所著的《论幼子》中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国有一句民间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尽管有些夸大,然而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生活经验的朴素总结,说明了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是特别重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为什么早期教育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是以脑的物质发展为基础。人脑的物质发展水平越好,人的智力水平就愈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7岁时人脑,已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90%左右,这就证明了0-7岁是人脑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所以说,0-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提高素质和智力的关键时期。
  毛泽东人生之初所接受的学前教育不在他韶山的家,也不在他的父亲,而在他的外婆家,在他的母亲和外婆、舅父。他说过:“我虽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毛泽东所说的受湘乡人的教育,既指他后来到东山小学。
  今天在毛泽东120诞辰周年纪念日,谈一谈“毛泽东学前教育启示录”——
  1.文氏家风: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有什么影响?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最爱看书的伟人,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从毛泽东的乳名说起,他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是由于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了,她的姥姥就让毛泽东东拜家中的石头为“干娘”,并且取了个乳名叫石三。后来,毛泽东在革命活动中还用“石三”当笔名。姥姥认为韶山冲上屋场的风水不好,拜过“干娘”之后,父母深感生活无奈,尤恐先例重演,故此,毛顺生为了逃债外出当兵,文氏抱2岁毛泽东回娘家寄养,直到毛泽东8岁才接了回来。
  当时文家已是四世同堂、40余口的大家庭,又属小康之家,书香门第,更有优良的家风。这家风是坚韧不拔、勤劳精细的治家作风;是行善好施、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真诚相处,温顺和谐。毛泽东的外祖母、母亲和童年毛泽东深受这文氏家风之影响。
  同时,毛泽东在文家5-6年,颇受长辈爱护、器重,加之他聪明可爱,被人视为宝贝。舅舅在家办私塾,经常带他在身边,他成了一个特殊的“旁听生”,所受的教益比正式生还多。
  毛泽东有个舅叫文玉钦,是个教书先生,毛泽东人生之初所接受的学前教育不在他韶山的家,也不在他的父亲,而在他的外婆家,在他的母亲和外婆、舅父。
  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无痕的“玩乐”教育的,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
  文氏家风: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有什么影响?
  幼儿时期的毛泽东为什么以“旁听生”的身份“玩学”、“学玩”?
  为什么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们正二八经坐在哪里专业读书,却学不会呢?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的规律——
  顺其自然、顺其天性:“不教恰恰教、不学恰恰学;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这种教育就是无声的教育、无痕的教育。
  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无教,其实,这是真正的教,让毛泽东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为毛泽东日后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字的书”。
  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毛泽东在外婆家接受了什么样的学前教育?给我们的学前教育什么样的启示?
  2.陪玩教育:何以激发了毛泽东的学习兴趣?
  现在,有很多的人,对儿童学前教育的“玩”存有偏见,觉得儿童在浪费时间,简直是胡闹,从而生硬的阻挠和制止,而把孩子的“读书、认字、写字、画”才算是“正经事”。
  而孩子呢的认知与表现呢,却是相反,只有兴趣的玩,才是她们追求的,且百玩不厌...
  文正莹,是毛泽东母亲的哥哥。毛泽东的舅父,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1859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坨。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秀才。他在家中开办了私塾即唐家坨“小精英学堂”,教家族中的子弟读书。
  少儿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母亲刚来唐家坨时,还真有点心慌不习惯。白天吵着要回韶山,他的舅舅,舅妈只好带着他到处玩,以分散他的注意力和归家之心。毛泽东玩累了,便让他睡,白天睡足了,晚上又吵着要回家。这时他的舅舅,舅妈只好轮着给他讲故事,吟唐诗三百首……从识字吟诗中,毛泽东渐渐产生了兴趣,学到了许多知识,慢慢地也就忘记了要回家这件事。就这样安下了心,开始了唐家坨学习历程。
  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颇有文才,在家里办了一个蒙馆。这是一种旧式的学堂,是专门给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一般只有一位老师,招收一二十名七八岁乃至十岁左右的孩子入学。
  一天,少儿毛泽东,在舅父的私塾里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竟不好贪玩,在私塾学堂的学习风气影响熏陶下,有时竟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少儿毛泽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早期教育”。
  而这为少儿毛泽东超智力形成,打下很好基础。
  3.旁听教育:何以激发毛泽东报效国家学习动力?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96年前的1917年,也是暑假。那一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利用假期,开始了他的“行乞”游学之旅。大约7月底8月初到达安化梅城,在这里一住三天,调查民情,拜访学人,游览名胜,感受一方文化。毛泽东这次“游学”没带分文,但关心天下大事、立志救国救民的毛泽东,为了解民情,熟悉社会,同时也为锻炼自己胆量,于1917年暑期,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不过,如今时过境迁,毛泽东当年走过的地方,今天有一些虽然很难找到,但一代伟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精神却成为一珍贵财富,值得后人永远珍藏。
  中国有许许多多“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志士,从古至今,多不胜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革命和进步首先也是由这些“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志士给推动起来的。
  一个民族拥有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愤青”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前途,因为无论表现形式怎么样,最起码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利国利民的,都是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前途的。
  如果中国没有了这样的人,那才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真正悲哀。
  毛泽东为什么“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
  实际上,这是毛泽东在童年的时候在舅舅家“在家上学”作为旁听教育激发毛泽东报效国家学习动力教育结果!
  旁听教育,指无法取得学籍和学位的在教室内或者教室外听课的学生;当今以大学旁听生居多,一般是为了自学考试、考研等等。
  旁听教育,毛泽东一生有经历了两次的旁听教育——
  第一次,就是在他的外婆家旁听教育!
  第二次,就是在北大旁听生教育!!
  北大旁听生是北大的一个特殊群体,自1898年创办京师大学堂到现今,可谓北大历史传统。毛泽东等都是北大旁听生,在他们的回忆里,北大旁听是为美谈。近两年来,北大不允许社会人员及旁听生在食堂就餐以及人大不允许旁听生进入某些教学楼等事件引起不小争议,北大旁听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毛泽东从两岁多开始直至1902年春进南岸私塾读书,一直是寄养在外婆家,他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土乇这个小山村度过的。
  寄居唐家土乇,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驿站。在这里,他成为舅父文正莹私塾里的一名“旁听生”,接受了长达数年的学前教育。
  当时,毛泽东只有几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每天,当表哥们去上学后,他就常常独自一人跑到门前的小溪里玩水,到屋后的田里去捉蚱蜢。外婆怕心爱的小外孙出什么意外,便让文正莹的三子、比毛泽东大三岁的文南松,把毛泽东带到文正莹的学堂里去玩耍。可是,谁也没料到,这个稚童竟能安然地坐下来听八舅讲课,跟着学生们一起念书。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居然也能把《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背下来。看到毛泽东读书这样有天赋,文正莹心里特别高兴,充满爱意地称外甥为“小小陪读郎”。【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中央文献出版社 尹高朝 著 2001-08-01】
  文正莹虽然是一个没有求得任何功名的“布衣”,但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常自叹命运不济,此生壮志未酬,故而把满腔的热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常教导子侄外甥们从小要树雄心,立大志,学得真才实学,将来建功立业。
  就这样幼时的毛泽东经常“旁听”八舅勉励他们,为将来报效国家好好学习。
  4.混龄教育:何以让毛泽东找到学习的快乐?
  混龄教育,何以让毛泽东找到学习的快乐?
  说道“混龄”教育这个概念,我想起了毛泽东幼儿时期的“混龄”教育与学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岸青著的《少年毛泽东》中看到——
  “毛泽东的二舅文玉钦,排行第八,毛泽东喊他八舅。他虽是一个汉子,但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墨,曾经手抄一本《家范箴言》,还在家里开设蒙馆,叫文家子侄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也跟着去当‘旁听生’。他和表哥文运昌、文南松他们一样,端端正正坐着,不吵也不闹,瞪着眼睛,听八舅给表哥们讲书。除了《家范箴言》,还有《百家姓》、《三字经》……读过书以后,八舅就限定时间,要表哥们背书。哪晓得表哥们只会贪玩,碰到背书的时候,书都忘的干干净净了,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这时候,毛泽东就站出来,说:‘八舅,我晓得的背书。’文玉钦以为他是讲的好玩的,就说:‘你还没有读书,晓得什么!’毛泽东却说:‘不信,你听。’就从‘赵钱孙李’背起,一直背下去,没有一个错字。文玉钦十分奇怪,就对母亲和哥哥嫂嫂们说了此事。大家听了,也是很惊奇。”【毛岸青 邵华《少年毛泽东》京华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P4】
  我们看到没有?
  幼儿时期毛泽东为什么以“旁听生”的身份“玩学”、“学玩”,却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们正二八经坐在哪里专业读书,却学不会呢?这又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是儿童“混年教育”的结果!!!
  因为,在每一个人儿童的“心田”里,都有一个园丁“老师”,在哪里默默耕耘着儿童的“心田”,既然我们的儿童的“心田”里,早已有一个园丁“老师”,早在哪里为自己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心田”,那么,我们的学前教育的老师为什么不去开发?为什么不去利用?
  试问,我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什么不用呢?
  非要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在教室“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去”呢?
  这是,我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困惑!!!
  事实上,在我们的儿童的心田里,还有另外一个园丁“老师”,那就是“好为人师”。
  说起“好为人师”,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毛病”,可是对于儿童来说,“好为人师”则是我们教育的“财富”,我们知道,如果以请教的口气问儿童,儿童就会兴奋起来。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底下每一个小孩子喜欢给他人当老师缘故,我们的学前教育一定要紧紧的抓住儿童时期“好为人师”的这笔教育的“财富”,对于儿童来说所谓的“教”,几乎都是多余的无用“废物”,这些都是儿童“好为人师”的教育心理的“宝贝”。
  怎耐,我们的教育者太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了,对于学前教育的儿童人为的分成什么“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等,这样以来儿童时期孩子“好为人师”教育的“财富”就成为了“0”或“-”。
  (1)混龄教育:何以让儿童找到学习的快乐?
  “混龄”教育,不仅让儿童的社会性得到更好发展,群体中大点的儿童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在这样的群体中,经常看到大儿童牵着小儿童的手玩,或者保护小儿童,大儿童会无意识地承担一些大人的任务,而且比较小的儿童会自然学习到大儿童与人相处的方法,比如对人有礼貌,帮助别人等,这种榜样的力量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在混龄教育中,比较小的儿童语言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
  据报道,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些实验,研究表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揣摩别人心理方面存在差距。从小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子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想法,并且能更加准确地推理别人的行为。更惊奇的是,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在这方面的水平就越高。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而“混龄”教育恰恰能弥补这些“独苗”天生的家庭缺失,让儿童体会到各个年龄段的思想。
  不过儿童的“混龄”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做说明解释,以后再说。
  “混龄”教育,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无教,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教,让儿童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为儿童日后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试问,我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什么不用呢?
  非要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在教室“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去”呢?
  这一“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的教育制造了数千万的“厌学”儿童。
  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不学习呢?还要逃学?厌学?辍学?在学前教育中,我们是“同龄”式的分班教育?还是“混龄”的合班教育?
  那就是我们的学前教育需要“混龄”教育!
  因为,混龄教育,不仅让儿童找到学习的快乐,而且能够让儿童有学习主动性!
  那么,混龄教育,何以让儿童有学习主动性?
  (2)混龄教育:何以让儿童有学习主动性?
  为什么“混龄”教育让孩子学习有了自学的主动性?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起了10多年前,一个过去的同事,给我讲的发生在他身上的教育孩子的事情,由于以前他从事过教育,他认识了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老师,有一段时间他比较忙,就让他4岁的孩子在三年级的这个老师哪里教室里“溜着玩”,由于是山区的小学校,校长与别的老师也不怎么管,这种情况在山区的小学校比较普遍,大部分老师都是代课的,于是就边带孩子边代课边教学,于是他的孩子就做了4个多月的“旁听生”,后来,这个代课老师告诉他与妻子,你家的孩子才4岁,为什么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三年级8-9岁的孩子按部就班学习却不能回答?是“神童”吗?
  很可惜,由于这个老师家庭的原因,她的代课也结束了,孩子也没有在教室里继续“溜着玩”下去,同时他很害怕这样的教育是拔苗助长,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
  那个时候很他们可能是不知道这样的“混龄”教育理念,也就“胡思乱想”罢了。
  混龄教育,何以让孩子让主动性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在同龄班中,孩子间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特别是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发展比较落后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就会比较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从和更小一点的孩子在玩耍中得到乐趣,而优秀的孩子能够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常和大孩子“混”在一起的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卓越。
  所以,当一个儿童进入到“混龄班”中,从一个被照顾的小朋友,逐渐成长为照顾别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会角色从一个学习者演变成一个小老师角色,这是学前教育中最珍贵的教育,每一个儿童都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干什么,同时,自己还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社交经验”,并且还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自己的“社交”的新角色。
  其实,现在看起来的是“混龄”教育奇迹,无需大惊小怪!什么“神童”不“神童”的。
  关于“混龄”教育,只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也会出现教育的奇迹。现在好多超常儿童都是在无意识的教育下培养成功的。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从书本中吮吸知识,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他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酷爱读书。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和7年西学教育,还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度过了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
  其实,这些都得益于“混龄教育”,让毛泽东在学习上有了自我学习主动性!
  (3)混龄教育:何以能够适合于一切教育?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奥秘与他儿童时期的混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混龄”教育,不仅仅适合学前教育,而且还适合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一句话,“混龄”教育适合于一切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学龄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敏感、最重要的一段关键时期。儿童的年龄段越小,受老师的影响越大,学前教育阶段的老师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混龄”教育,其实就是过去的“复式教育”,这样的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今天,随着城乡一体化,“复式教育”已经成为过去时,老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和展示每一个教学要点,学生也很直观地顺利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但是以前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精神,还是可以让如今的老师借鉴和参考的,尤其是我们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可以完完全全借鉴,这是多快好省的、利国利民的教育。
  混龄教育是个宝,一切教育离不了!
  哥哥姐姐榜样好,弟弟妹妹玩得少!
  相互学习同进步,事半功倍成绩优!
  学校教育老中青,中国教育出精英!
  5.饥饿教育:何以让儿童“我要学”?
  实际上,无论是儿童“陪玩教育、旁听教育”,还是“混龄教育”,其实,一句话就是儿童的“饥饿教育”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前教育的儿童就开、开始“厌学、逃学、弃学”?
  还是一句话,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孩子得的都是学习上的“饱食症”,学习对于孩子没有一丁点“吸引”了,对于得了“饱食症”的孩子,必须采取教育的“饥饿疗法”,让孩子进一步完成他的学业。
  得了“饱食症”的儿童怎么办?
  需要“饥饿教育”来医!
  何谓饥饿教育?
  “饥饿教育法”是指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欲望从强烈变成了饥渴,才能得到学习机会,而他们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学习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饥饿教育法”源于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
  幼儿时期的毛泽东为什么以“旁听生”的身份“玩学”、“学玩”,却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们正二八经坐在哪里专业读书,却学不会呢?这又是为什么?
  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儿童需要“饥饿教育”!!!
  只有“饥饿教育”,才能让儿童“我要学”!
  只有“饥饿教育”,才是“顺其自然、顺其天性”的教育!才是“不教恰恰教、不学恰恰学”教育!
  这种教育就是无声的教育、无痕的教育。
  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无教,其实,这是真正的教,让你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为日后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我们知道,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字的书”。
  这是什么力量?
  这是“饥饿教育”的力量!!
  这更是“我要学”的力量!!!
  学前教育,就是激发儿童要的“我要学”力量!
  (注 本文“田园泥土香教育”原创,“田园泥土香教育”是从事“学前教育”咨询、“母亲教育”咨询、“家庭教育”咨询、“国学教育”咨询、“解放差生”教育咨询;孩子“极度厌学”教育咨询、孩子“过度上网教育”教育咨询、孩子“在家上学”教育咨询,“补心+补苦=补课”教育咨询等;并且致力于对于孩子的“厌学、撒谎、乱花钱、痴迷网络”等问题的解决与不良习惯教育咨询。更多的教育资料,请进入【田园泥土香教育】咨询网站http://tyntx.faisco.cn/
  附录
  田园泥土香【母亲教育学】系列博文
毛泽东与他的母亲【母亲教育学】
孔子的母亲如何让儿子成为教育家?【母亲教育学】
屌丝林肯凭什么成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下【母亲教育学】
屌丝林肯凭什么成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上【母亲教育学】
奥巴马母亲背后教子故事的思考【母亲教育学】
厌学的孟子,母亲凭什么让儿子成为亚圣?【母亲教育学】
诺文学奖萧伯纳与母亲的牺牲教育【母亲教育学】
【聚焦两会】母亲教育学,应该是一门独立学科!
【母亲节征文】魏书生是如何由初中生到成为“当代孔子”?
希拉里竞选首位女总统能否呼之欲出?【母亲教育学】(上)
  破译胡适母亲教子密码(上)
  破译胡适母亲教子密码(下)





分享到:[url=]QQ空间[/url][url=]腾讯微博[/url][url=]腾讯朋友[/url]
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对0[url=]微信分享[/url]
回复
[url=]举报[/url]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6-12-27 09:14
本帖最后由 王汉华 于 2016-12-28 18:03 编辑

                                                                                                                               早期教育奠定一生

       我常说,王之一只是个普通的孩子,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音乐早期教育。

       当年,我家儿童故事磁带几乎买遍,带配乐故事让他聚精会神,身临其境地度过大部分婴幼儿时代,既受到文化的熏陶,又受到音乐的洗礼。他至今对小时候坐在我怀里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德》和我讲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让他很早就感受到管弦乐的震!使音乐的种子在他中逐渐萌芽,及钢琴运到家,他兴奋异常,“我想当音乐家!”是他5岁时,坐在琴凳上的第一句话。

       良好的音乐早期教育为他的学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练琴根本不需要我督促,琴艺突飞猛进!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音附中已是众望所归。

       实际上,我现有的学生中音乐早教做得好还有两位:

       面授班苏州的花行健,可惜花妈后来意向转移,影响了他在音乐上的发展

       网授班温州的方瑶,父母齐心协力,其琴艺突飞猛进的趋势不亚于当年的王之一,该生具备向杰出音乐人才的发展的可能!

       若想让孩子成功,家长必须抓好早教,事半功倍自不待言。也就是说,琴童若想杰出,从孩子学琴才开始接触音乐已经晚了

       介绍王之一   :http://bbs.whhg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240

                                                                                                        2016.12.27.


      






欢迎光临 汉华钢琴网 (http://bbs.whhg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