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标题: 图片:游苏州(2014年10月) [打印本页]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1 22:55
标题: 图片:游苏州(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底拉家带口华东9日游,在苏州市找王汉华老师上了一节钢琴课。这是部分图片,是苏州市著名的平江老街和拙政园。
[attach]153[/attach][attach]157[/attach][attach]156[/attach][attach]155[/attach][attach]154[/attach]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1 23:00
[attach]169[/attach][attach]168[/attach][attach]167[/attach][attach]166[/attach][attach]165[/attach][attach]164[/attach][attach]161[/attach][attach]160[/attach][attach]159[/attach][attach]158[/attach]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1 23:03
[attach]170[/attach][attach]171[/attach][attach]172[/attach][attach]173[/attach][attach]174[/attach][attach]175[/attach][attach]176[/attach][attach]177[/attach][attach]178[/attach][attach]179[/attach][attach]180[/attach]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1 23:04
[attach]181[/attach][attach]182[/attach][attach]183[/attach][attach]184[/attach][attach]185[/attach]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1 23:11
还有大量图片没有时间整理,以后再说。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5-9-21 23:17
赞赏!

我几乎每晚下课后都在这条"全国十大名街"的平江路上散步,这一切对我再熟悉不过了!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2 09:41
    去寒山寺,问岸边的枫树是何物?桥边照相的人跟我说,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这里没有枫树,是指“江桥”和“枫桥”。我回来跟文友说,他们大吃一惊。
作者: cherrylee李老师    时间: 2015-9-22 11:11
这里也是我高中时代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叔叔家就在这,真是特别亲切!没想到王老师就是隔壁邻居,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啊。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5-9-22 12:04
cherrylee李老师 发表于 2015-9-22 11:11
这里也是我高中时代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叔叔家就在这,真是特别亲切!没想到王老师就是隔壁邻居,真是有缘千 ...

确实如此!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2 20:16
真羡慕你们生长和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是文人雅士最喜欢的地方。苏州到处是古迹文物,文化底蕴深厚,令人流连忘返。
作者: 王汉华    时间: 2015-9-23 00:10
我少年时代,隨着支援大西北的父亲,来到了甘肃白银,当时白银很荒凉,我常捧着一本地图册看,我长大后到哪安家?最后选中苏州。刚巧,我找到同在部队的苏州人做媳妇,于是部队转业后,我作为苏州女婿,回到苏州的家。所以说,到苏州安家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之一,我是真正实现这一梦想的人。真是很难得吧?!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23 09:11
王汉华 发表于 2015-9-23 00:10
我少年时代,隨着支援大西北的父亲,来到了甘肃白银,当时白银很荒凉,我常捧着一本地图册看,我长大后到哪 ...

苏州市和桂林市,是定居中国首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苏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交通和经济、毗邻太湖和大上海,是桂林望尘莫及的。孩子长大以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她首选华东一带读书和工作。我不太喜欢北方和西北,除了气候原因,也跟讨厌北方人尚空谈、不够脚踏实地的民风有关。

作者: 孙爸    时间: 2015-9-23 09:28
苏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博大,全国各地也有各自的特点,现今资讯发达,在家里就知天下事了。

内心有一份宁静,生活在哪里也能找到快乐;前不久回了趟内蒙老家,迷你城市的清净和乡音的亲切令人忘怀。




欢迎光临 汉华钢琴网 (http://bbs.whhg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