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弹响一根空弦时,不仅整根弦在响,弦长的1/2、1/3、1/4、1/5……也在响,也有它们自己的频率,称为泛音。以C2音(钢琴键盘的大字一组)为例,泛音和这个音(基音)构成以下“泛音列”:C2 C3 G3 C4 E4 G4……这说明,每个音的泛音,除了纯八度、纯五度,还有三度音。
我在第三讲《家不和,万事兴》中说到,C→E三度和C→A六度也算和谐,它们其实是一回事,C→A六度可以理解为两个三度,可以互为转位。
我们知道,纯五度是非常和谐的,好比一对恩爱夫妻,低音叫根音,最高音五音叫冠音,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就是根据纯五度推算出七个音乐元素,进而发展为十二律。在纯五度之间,如果插入一个三度音,从根音到三音是三度,从三音到根音也是三度,都是和谐的关系。这个三度音好像是纯五度夫妻的孩子,彼此间其乐融融。
自然大调中,有六个纯五度,C→G、D→A、E→B、F→C、G→D、A→E,我们分别插入一个三度音,构成的三和弦分别是:CEG、DFA、EGB、FAC、GBD、ACE如果把六个纯五度插入的三度音拿出来,是E、F、G、A、B、C,还差一个D,原来在第七级B→F构成的和弦BDF中,B→F不是纯五度,是减五度,很不和谐,构成的三和弦BDF叫减三和弦,肯定很不和谐。这个减五度和减三和弦,就当作“贫贱夫妻百事哀”吧。
在我看来,最纯正的音乐是根据三分损益法求得的“五音十二律”,也叫五度相生律,完全纯天然;纯律是初步整容,某部位整容;十二平均律则是全面整容,除了八度频率比值不变,其它频率比值,包括纯四纯五度,全部改变,基本上面目全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曲,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歌曲,即使是五声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绿岛小夜曲》、《我和你》等等,do、re、mi……不是原汁原味的音高,是经过人为调整的,这叫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古琴是根据三分损益法定制的古老乐器,自然天成,真正的天籁之音。听古琴弹奏单音,非常纯正和谐,如泣如歌,故深得文人膜拜。古琴玩者,对钢琴、吉它等现代流行乐器是不屑的。
昆曲专家张卫东说:我们民族五声是天籁之音,比西洋的泛音和声好听。张卫东老师古诗古文吟诵,就用古琴伴奏,作为背景音乐。
一位古琴专家当面跟老乐说:等你学会了古琴,你对钢琴就不感兴趣了。
我在《一知半解说音律》的第七和第八讲提到,十二平均律虽然整容幅度极小,小到人耳几乎听不出来,听惯了民族五声的老迂腐,还是感觉得到微小的变化,受不了整容的钢琴音;古琴转调不方便怎么办?随时调弦,想吃好东西就不要怕麻烦。好比煮茶,有人依旧用柴火木炭,宁愿承受烟熏火烤,也拒绝用电炉。
明朝的朱载堉(1536—1611年)计算出十二平均律后,理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而在西洋开花结果,老乐认为,不一定是理论和推算高深莫测,无人理解,而有可能整容的平均律得不到国粹派的认可,对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全面整容的平均律是庸脂俗粉,面目可憎。
老乐是资深茶客,但是平时不用木炭、而用电磁炉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