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华钢琴网

标题: 老乐歪解乐理 [打印本页]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3
标题: 老乐歪解乐理
      老乐歪解乐理(一):音名不可少,唱名可有可无。
      很多人了解的七个音级,首先知道的是唱名,随口可以哼出:do(多)、re(来)、mi(米)、fa(发)、sol(索)、la(拉)、si(西),有人用一句诗“独揽梅花扫腊雪”(用入声方言朗诵,不能用普通话)来概括唱名,很有创意。音名、音级名就不甚了了。其实呢?按照我的理解,恰恰是唱名不怎么重要,音名和音级名、顺序号和简谱名更重要,何也?
      唱名表示的是这个音的频率高低,只要你哼出的音达到了这个音高,就OK了。比如,第一个音“do(多)”,第二个音也可以唱“do(多)”,只不过要升高一个全音,余类推。如果用测音仪器或软件测试,显示的是音名C或者频率数字,才不管你唱什么。事实上,si(西),有时就唱“ti(梯)”。好像,似乎,国产的五声音级“宫商角徵羽”,就没有唱名?用“啊”代替唱名也行。

      原来,七个音级的音高频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从低到高排列的,比如,自然大调是“全全半全全全半”,只要你唱出的音符合这个比例关系,随你用什么唱。“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意性比较大,只要你确定主音,其它音按照频率比就可以推算并哼唱出来,这就是相对音高。相对音高随意性太大,必须得定下频率标准,这就是中央A=440HZ,确定了第六级的A音频率,按照十二平均律的相邻半音的频率比值为2的十二分之一次方:2^(1/12)≈1.059463,可以推算出12个半音的频率。如:#A=440×1.059463≈466.2,B=466.2×1.059463≈493.9,从A往下推算就用除法。我把七个音级的频率(单位:赫兹)陈列如下:
      C :261.6      
      D: 293.7        
      E: 329.6        
      F :349.2           
      G:392.0            
      A:440.0         
      B:493.9
      以上是钢琴键盘小字一组的频率,还有六个完全组和两个不完全组也有固定的频率,也就是说,钢琴88个键都有固定的频率,不管你以什么键为主音,你就得按照这个频率来唱,而相对音高就不是这样,随意就可以定主音频率,然后按照比例关系推算其它音。  
      话说回来,七个音(名),不管相对音高(首调)还是固定音高(首调),其实都有内在的频率音高,你用什么来唱都可以,不一定非得do、re、mi……用“飞、流、直、下、三、千、尺”也行。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4
      老乐歪解乐理(二):声音也有轮回。
      我们都知道,从低到高的七个音级CDEFGAB,第七个导音导出高八度的主音,开始新一轮的七个音级,C→C1→C2→C3……如此循环上升,循环不已。从钢琴键盘上看,从低到高A0→A1→A2→A3→A4→A5→A6→A7→A8。
  古人非常聪明,用一根空弦、靠一双敏锐的耳朵,发现F、2F的秘密,发现音高频率和弦长成反比,然后用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律)找到了空弦F的五音(七音)十二律。古老的乐器古琴,就是按照弦长比来决定音高,第一弦十三徽,中间是第七徽,就是2F;即使是后来按照十二平均律定制的吉它,第一弦的十二品,就是中间的2F。两者原理是一样的。
  初学者一下子很难搞清楚这些复杂关系,越听越糊涂,听我慢慢说。
  我在《一知半解说音律》开篇就特别指出“频率”这个概念,对理解音律的重要性。频率其实就是音高,表明声音(声波)的高度,声波的频率决定了这个声音有多高(不是有多响),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高;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音就越高(不是越响)。一般情况下,人耳能够听到的振动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钢琴88个键,最低音 27.5000赫兹,最高音8372赫兹,显然,都在人耳听力范围。据老乐在网上找到的频率测试软件,我听到的最高频率大致是15800HZ,七岁小女是21100HZ。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一般是大象、蝙蝠等动物了。
  假如空弦频率(单位HZ)F=100,中点高八度是2F=200,中点的中点可不是3F,而是4F=400,第三个八度不是5F而是8F=800……也就是说,它们的频率是按照2倍数排列的,看钢琴键盘的A音:
       A1=55
       A2=55×2=110
      A3=110×2=220
      A4=220×2=440 (中央A,频率440赫兹是国际标准)
      A5=440×2=880
      A6=880×2=1760
      A7=1760×2=3520
      A8=3520×2=7040
      更通俗的解释,可从听觉上分析,我们听100赫兹、200赫兹、300赫兹、400赫兹……这些声音,并不觉得它们是等距离的,越到后面,各个音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从高到低,越到后面,越觉得音距变长;而100赫兹、200赫兹、400赫兹、800赫兹……2n听起来才觉得是等距离的。原来,人耳除了对声音有多响(振幅)敏感,对等差音高(频率)也非常敏感,只要是倍音递进,总觉得这个倍音还是原来的音,只不过高了一层,现在我们知道,“高了一层”就是高八度,也是频率翻倍,其实就是原声的“轮回”。
      佛教有理论支柱“六道轮回”,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正如春夏秋冬、日落日出、白昼黑夜,不停的轮转。没想到,声音居然也有轮回!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5
      老乐歪解乐理(三):家不和,万事兴。
      我们知道,七个音是根据五度相生律产生的,F→C→G→D→A→E→B,相邻音都是纯五度,一家人其乐融融,非常和谐,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重新排列后,按照从低到高是CDEFGAB,他们之间出现了裂缝,主音和余音出现了不和谐现象。
      首先,七个音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从《一知半解说音律》第六讲我们知道,一级和二级、二级和三级、四级和五级、五级和六级、六级和七级的频率比都是9/81.125)倍的关系;但是,第三级和第四级、第七级到“第八级”的频率比,却不是9/81.125)倍的关系,它们频率比是256/243(1.053),频率比值不同,距离肯定不同,西洋音乐把9/8(1.125)倍的关系称作“大二度”,把256/243(1.053)倍的关系称作“小二度”。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可以推算,稍作调整的十二平均律,每个音之间的距离同样存在两个比值(略),音程关系变成全全半全全全半
    其次,主音和余音出现不和谐。化繁为简,C→C1八度关系极度和谐,C→F和C→G是纯四纯五度非常和谐,C→E三度和C→A六度也算和谐,C→D二度和C→B七度不和谐。和主音靠得最近的D和山高皇帝远的B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但是要做到家和是很不容易的,不吵架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吵归吵,为了孩子,为了责任,最终还是相安无事,其乐融融。音乐也一样,音乐家庭出现了不和谐音,反而让家庭更加热闹,在和谐→不和谐→和谐,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反复交替中,演奏出美妙的天籁之音。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6
      老乐歪解乐理(四):恩爱的夫妻,可爱的孩子。
      当我们弹响一根空弦时,不仅整根弦在响,弦长的1/21/31/41/5……也在响,也有它们自己的频率,称为泛音。以C2音(钢琴键盘的大字一组)为例,泛音和这个音(基音)构成以下“泛音列”:C2 C3 G3 C4 E4 G4……这说明,每个音的泛音,除了纯八度、纯五度,还有三度音。
    我在第三讲《家不和,万事兴》中说到,C→E三度和C→A六度也算和谐,它们其实是一回事,C→A六度可以理解为两个三度,可以互为转位。
    我们知道,纯五度是非常和谐的,好比一对恩爱夫妻,低音叫根音,最高音五音叫冠音,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就是根据纯五度推算出七个音乐元素,进而发展为十二律。在纯五度之间,如果插入一个三度音,从根音到三音是三度,从三音到根音也是三度,都是和谐的关系。这个三度音好像是纯五度夫妻的孩子,彼此间其乐融融。
    自然大调中,有六个纯五度,C→G、D→A、E→B、F→C、G→D、A→E,我们分别插入一个三度音,构成的三和弦分别是:CEG、DFA、EGB、FAC、GBD、ACE如果把六个纯五度插入的三度音拿出来,是E、F、G、A、B、C,还差一个D,原来在第七级B→F构成的和弦BDF中,B→F不是纯五度,是减五度,很不和谐,构成的三和弦BDF叫减三和弦,肯定很不和谐。这个减五度和减三和弦,就当作“贫贱夫妻百事哀”吧。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7
      老乐歪解乐理(五):整容也疯狂。
      在我看来,最纯正的音乐是根据三分损益法求得的“五音十二律”,也叫五度相生律,完全纯天然;纯律是初步整容,某部位整容;十二平均律则是全面整容,除了八度频率比值不变,其它频率比值,包括纯四纯五度,全部改变,基本上面目全非。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曲,用现代乐器演奏的歌曲,即使是五声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绿岛小夜曲》、《我和你》等等,do、re、mi……不是原汁原味的音高,是经过人为调整的,这叫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古琴是根据三分损益法定制的古老乐器,自然天成,真正的天籁之音。听古琴弹奏单音,非常纯正和谐,如泣如歌,故深得文人膜拜。古琴玩者,对钢琴、吉它等现代流行乐器是不屑的。
     昆曲专家张卫东说:我们民族五声是天籁之音,比西洋的泛音和声好听。张卫东老师古诗古文吟诵,就用古琴伴奏,作为背景音乐。
     一位古琴专家当面跟老乐说:等你学会了古琴,你对钢琴就不感兴趣了。
      我在《一知半解说音律》的第七和第八讲提到,十二平均律虽然整容幅度极小,小到人耳几乎听不出来,听惯了民族五声的老迂腐,还是感觉得到微小的变化,受不了整容的钢琴音;古琴转调不方便怎么办?随时调弦,想吃好东西就不要怕麻烦。好比煮茶,有人依旧用柴火木炭,宁愿承受烟熏火烤,也拒绝用电炉。
    明朝的朱载堉(1536—1611年)计算出十二平均律后,理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反而在西洋开花结果,老乐认为,不一定是理论和推算高深莫测,无人理解,而有可能整容的平均律得不到国粹派的认可,对追求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全面整容的平均律是庸脂俗粉,面目可憎。
    老乐是资深茶客,但是平时不用木炭、而用电磁炉煮茶。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9
      老乐歪解乐理(六):治大国若哼小调。
      当我们弹响一根空弦时,不仅整根弦在响,弦长的1/21/31/41/5……也在响,也有它们自己的频率,称为泛音。如C为基音的泛音列:
      C→c→g→c1→e1→g1→降b1→c2→d2→e2→升f2→g2→a2→降b2→b2→c3……
      从理论上来说,泛音可以有无数个,因为可以把空弦越分越细。古人首先从泛音“纯五度”推出和确定一个八度内的七个最基本音高,进而推出十二个音高(十二律),从上面泛音列看,第8个泛音是降b1,第11个泛音是升f2,已经出现了半音;如果继续往下推理,在第23个泛音出现了1/4f,在第27个泛音开始24律,如果真有这样的乐器,一个八度内将有24个平均音,钢琴键盘就不止88个键了。
      我在《一知半解说音律》第十讲说到,在钢琴键盘上玩纯五度游戏时,五度相生,F→C→G→D→A→E→B,找到了七个基本音级。假如再往上玩,断奏B,它的属音是哪个呢?是B→#F,而不是F,出现了半音;假如反过来下行五度相生,B→E→A→D→G→C→F,继续往下玩,F→bB,而不是B,又出现了半音。跟上面的泛音列一样,首先出现的半音是#F和bB,正好是G大调的第七级音和F大调的第四级音。
      再看上面的泛音列, 最靠近基音的是C→c,八度最和谐;C→c→g其实是纯五度,非常和谐;再上一个八度就是c1→e1→g1,这不是明亮和谐的C大三和弦吗?再往上c1→e1→g1→降b1,这不是大小七和弦(属七和弦)C7吗?再往上就出现二度不和谐音了(其实降b1已经不和谐了),不过没关系,这些不和谐音跟主音相隔较远,振动频率很高,几乎听不到了,不会干扰整根弦的基音。原来,按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符合自然发音原理,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都是天籁之音。
      由泛音排列看出“上密下疏”,越靠近主音越和谐、离主音越远越不和谐,老乐想到什么呢?领导身边的人最听话,最和谐,唯唯诺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而山高皇帝远、没有利益关系的草根,总会发出不和谐的杂音,影响安定团结。呵呵,想不到音乐跟治国一样,也要“维稳”,也要“解决”。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19
      老乐歪解乐理(七):泛音!泛音!
      根据五度相生法则,自然大调中,五级的属音当然是主音最重要的“副手”了,第七级是导音,就是导出主音的、具有强烈倾向主音的特性。奇怪的是,乐曲结束前,基本上都用【属和弦】或者【属七和弦】,七级和弦即【减三和弦】或者【减七和弦】,根本就弃之不用!
      宋大叔说,G7和弦G、B、D、F其实就包含了Bdim和弦B、D、F。确实如此,关键是G7有一个属音G。
      还是泛音列解决了疑难杂症。以C为基音的泛音列:
      C→c→gc1→e1→g1→降b1→c2→d2→e2→升f2→g2→a2→降b2→b2→c3……

      在泛音列中,离基音C最近的音是第三泛音g,这个纯五度属音是基音最亲密的伙伴,是泛音列中对基音最有力的支持者。请看这个泛音列c→g→c1 就是主音→属音→主音,如果在这两个音上叠加上各自的几个上方泛音,就是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这样,除了属音→主音的和声动力,再加上属和弦G的三音B本身就是导音,使这种进行的和声调性结构力更加强大,形成了“不稳定→稳定”的解决过程。第七级B虽然名为导音,但真正受基音(主音)吸引的却是第五级亲密伙伴——属音。
      老子《道德经》说“道法自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20
      老乐歪解乐理(八):泛音列就是魔杖。
      仅仅凭借一根空弦,就可以得出泛音列;从泛音列的音程规律,可以推出七音十二律、二十四律、和弦原理、调性原理、和声原理……泛音(列)无所不能,成了魔术师手上的道具。没想到,从泛音列还能看出钢琴左手伴奏原理,编织左手伴奏琶音。
      还是看C为基音的泛音列:     
      Ccgc1e1g1b1c2d2e2f2g2a2b2b2c3……
      泛音列由低到高,泛音的排列也由稀疏逐渐密集,这是自然共鸣的结果,是天籁之音的组合,我们在即兴伴奏中,要遵循这个自然法则:
      1、伴奏在低音区,旋律在高音区。低音区的泛音悠长,高音区的泛音短促,低音伴奏可以充分利用泛音共鸣;
      2、低音伴奏琶音不要密集,否则泛音会打架,嗡嗡声不断;
      3、伴奏根音不要八度跟进。因为基音的第一个泛音,就是高八度的基音 Cc,八度跟进等于重复根音,浪费一个泛音。
      根据泛音列的音程规律,我给钢琴即兴伴奏制订了万能琶音伴奏型,以C和弦为例:c→g→c1→e1→g1→e1→c1→e1,在这个基本伴奏型上可以变通,比如三拍子可以去掉最后两个音c1→e1,C7和弦可以把g1改为bB,等等。特别提醒,从c→g→c1,不要用手指跨越,手指不要541而要515或者525,用踏板把音连起来。强调不要手指跨越,是因为手指跨越主要是C调白键所使用,一旦伴奏琶音有黑键,手指跨越就麻烦了。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21
      老乐歪解乐理(九):1+8=8
      在学习音程中,有一个问题让我纳闷了半天:一个音程的转位后音程之度数,等于9减去这个音程的度数。为什么音程总数是9而不是8呢?音程转位就是将音程的冠音和根音相互颠倒位置,按理应该是用8做公约数。请看我对转位的推算:
      纯一度→纯八度,如果用度数来计算,实际结果,1度+8度=8度,而不是9度,原因是度数最小是1度,没有0度,1度实际上就是0度;但是,数学公式不管你度数不度数,1+8=9。
      小二度→大七度:2度+7度=8度,2度实际上是1度;而数学公式2+7=9。
      纯四度→纯五度:4度+5度=8度;而数学公式4+5=9。
      ……

      转位的音程总数,如果按照实际度数来计算是8,如果按照数学来计算应该是9,我们可以借用数学9来计算转位数。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22
      老乐歪解乐理(十):6=3+3≠2+2+2
      音乐的节拍,我觉得每一拍跟时间“秒”相似,“滴、答”为一秒,“一、嗒”为第一拍。也就是说,每一拍其实是两份1/2+1/2,也可以说每一个律动均分为两份。如2/4=(1+1)/4=[(0.5+0.5)+(0.5+0.5)]/4;4/4加倍类推。假如每一拍均分为三份呢?实际上就是均分为三连音了。如6/8=(3+3)/8=[(1+1+1)+(1+1+1)]/8,也就是说,分子为3n(n为大于1的正整数)的节拍,每一拍律动其实是三份,6/8=(3+3)/8(2次律动)而不是6/8=(2+2+2)/8(3次律动),6/8等价于每拍都是三连音的2/4。假如开节拍器弹奏2/4曲子,接着弹奏6/8曲子,节拍器是不用重新调整的。
      从上面引申出【单拍子】和【复拍子】的概念,单拍子指一小节内每一个律动都被均分为两份,如2/4、3/4、4/4、3/8;复拍子指一小节内每一个律动都被均分为三份,如6/8、9/8、12/8等等。这个观点是从宋大叔音乐讲座得来的,是国际通用节拍理论,跟我国单拍子和复拍子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对拍子的理解有重大区别。如12/8,国产理论认为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12拍(妈呀,这也太多了);而国际标准认为12/8是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4拍。国产理论认为4/4是由两个2/4连缀得来,因此为复拍子;国际理论则认为4/4的每次律动都分为两份而非三份(分成三份的话则应当记录为12/8拍,即(3+3+3+3)/8),因此为单拍子。
      还是以6/8为例,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演绎。如果认为6/8拍有3次律动(2+2+2),以3次律动为伴奏的话,那么那些悠扬舒缓的曲子,就会显得跳跃急促;如果默认6/8拍是2次律动(3+3),以2次律动为伴奏,则曲子平缓得多。高晓松《同桌的你》是6/8拍子,应该理解为两次律动(3+3)而非3次律动(2+2+2)。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44
      老乐歪解乐理(十一):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十二平均律定制的乐器,出现了等音和等音程,给理解乐理徒增了难度,也使乐理变得十分诡秘。十二个音级,除了#G和bA是同一个键(#G=bA),其它11个键都有三个等音,三个音名,A是B,也可以是C,ABC好像孪生兄弟。音名其实还好理解,音程就闹心了。C→#E是增三度,有CDE三个音,音数有两个半全音(五个半音),是不谐和音程;C→F是纯四度,有CDEF四个音,也是五个半音,是非常谐和的音程。但是,它们是等音程,根音和冠音都是相同的键。明明是等音程,听觉上是很谐和的,乐理上却有谐和与不谐和的巨大反差,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不可思议。
      原来,等音和等音程是在十二平均律半音相等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它律制的乐器,不同的两个音程是不等的,听觉上也不同。钢琴的等音程,放在不同的调式中,谐和度是不一样的。假如把增三度放在特定的调式中,就成为不折不扣的不谐和,不会有纯四度的谐和感,这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想起了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其妻子管道升规劝他不要纳妾而写的《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44
      老乐歪解乐理(十二):“十二平均律”是不是把一根弦截为十二段?
      对数学和物理声学知之甚少的人,要理解音律和乐理,是有些困难的。就说钢琴界无人不知的十二平均律,仅仅看名词解释,往往让人一头雾水,越看越糊涂。我以前甚至认为,十二平均律是不是把一根空弦的长度均分为十二等分?钢琴键盘上的白键和黑键就是从下到上挨个排列的,吉它的空弦中点是高八度的第十二品,就是从第一品分到第十二品,只不过不是均分,品格间距越来越密。
      后来才搞清楚,十二平均律要均分的不是长度,而是频率,也就是音高。
      我在《一知半解说音律》第一讲就解释了频率,因为频率对理解音律太重要了!声波的频率就是指物体(空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物体(空弦)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反之越低。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特别提醒,“声音就越高”表明的是声音的高度,而不是响度,很多人搞错了。“音有多高”和“音有多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声学中“音有多响”指的是振幅,低音也可以有很高的振幅,高音也可能振幅很低。打个通俗比方,音高是MP3歌曲,振幅好比音箱的音量开关。
      我们说两个音相差八度,指的是这两个音之间的频率比为2,如果第一个音是F,第二个音就是2F;假如空弦是E(吉它第一根空弦),高八度的音就在空弦的中点(第十二品),频率为2E。所谓把八度均分12等分,意思是一个八度13个音,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频率之比相等,这个比为2的12次方根:2^(1/12)=1.059463........这个改变音乐史的无理数,跟圆周率π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乐律全书》中发明的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以复杂的数学计算及乐器的实际实验,在世界上最先算出2^(1/12)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数。
  刚才我们说的是频率之比,不是频率大小,不是频率之差,12个音是可以按照1.059463比值变化的,假如规定了某个音,其它音也就按照比值确定了。国际标准是小字一组的A=440Hz,于是所有音的频率就此全部定下来了,固定音高就是这个意思。感兴趣者可以查一查小字一组12个音的固定频率,进而查一查钢琴键盘88个键的频率。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45
      老乐歪解乐理(十三):忽然想发明一个小调式。
      化繁为简,单刀直入,以C大调为例,构成和弦是C、Dm、Em、F、G、Am、Bdim、C。第一级主和弦C、第四级下属和弦F、第五级属和弦G三个大三和弦构成了稳定明亮的大调,所谓“全全半全全全半”。C大调的关系小调是以第六级A为主音重新排列,和弦系列变成了:Am、Bdim、C、Dm、Em、F、G、所谓“全半全全半全全”,一级和弦Am、四级下属和弦Dm、五级属和弦Em,三个小三和弦构成了稳定沉郁的小调。
      突发奇想,为什么自然大调的关系小调,一定要以第六级为主音呢?以第二级Dm、第三级Em为主音(主和弦)不行吗?它们也是小三和弦啊,试试看!
      以Dm为主和弦构成小调,DEFGABD,第四级和第五级必须是小三和弦,还好,第五级正好是Am,问题出在第四级是G,这是个大三和弦,如果变成Gm,必须降B,不是自然音级了,此路不通。
      同理,以Em为主和弦构成小调,EFGABCDE,第四级是Am,第五级是Bdim,也不行。
      看来,发明一个小调式的想法是异想天开,自古至今的音乐家早就实践了,自然大调的关系小调,只能以第六级为主音(主和弦),按照“全半全全半全全”构成各音级。一共有12个(自然)大调,可以推出12个关系小调。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47
      老乐歪解乐理(十四):一招鲜,吃遍天——即兴伴奏这么简单?!
      以前,我认为吉它和钢琴的即兴伴奏,只需要三个和弦即可对付: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C大调就是和弦C、F、G。最近看了翟黑山教授的音乐讲座,他竟然说,只要两个和弦就可以应付所有的通俗歌曲!就是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以C大调为例(简谱):
      一级主和弦C:1、3、5
      五级属和弦G:5、7、2
      七个音符有了五个,还有一个4和6,以前我是用下属和弦F,没想到,黑山教授说,属和弦G其实很少使用,因为它是表明调性的稳定的大三和弦,故多用属七和弦G7取代,G7和弦是5、7、2、4,就有一个4,G9和弦5、7、2、4、6有一个6,可以代替下属和弦。如此说来,自然大调只要主和弦、属七(九)和弦,就可以即兴伴奏了;自然小调,类推。
      左手伴奏织体,首推“泛音列伴奏”,就是从低音到高音,主和弦:15-13-53-13,属七和弦:52-57-47-57  当然,左手伴奏织体可以千变万化。右手呢?一般是按原位和弦打拍子。如果歌曲是三拍子,可以把第四拍伴奏去掉。
      以上就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即兴伴奏,两个和弦、一个万能伴奏织体。一招鲜,吃遍天,危难时刻大显身手。
      差点忘了补充两句:“简单”跟“容易”不是同义词,不能划等号。不懂得基本乐理、没有一年半载的刻苦训练,要应付常用几个调的即兴伴奏,弹得好听,也是不可能的。大凡艺术,都是很难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不然满大街都是艺术家了。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49
      老乐歪解乐理(十五):音乐可以没有旋律,但是不能没有节奏。
      说到跳舞,我们首先想到播放优美的旋律,红男绿女随着舞曲翩翩起舞。假如没有舞曲呢?还可以跳舞吗?当然可以,有节奏的敲锣打鼓、敲打锅碗瓢盆就可以,最简单的,靠嘴巴数节拍,双手鼓掌,就有了律动。假如把进行中的舞曲的旋律突然停掉,只留下节奏(节拍),舞者照跳不误。如此看来,节奏比旋律更重要。一首音乐作品可以没有音高旋律,可以没有和弦和声,可以没有调式,甚至可以没有任何一种音乐要素,只要有了节奏,就可以成为一首音乐作品。
      现代乐队的架子鼓,可以脱离键盘、吉他手、歌手,独立敲出美妙的敲击乐。
      我的侠义理解,节拍可以理解为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节奏是每小节或每拍子中,音符的长短组合。按照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的通俗解释“节拍就好像列队进行中整齐的步伐;节奏就好像千变万化的鼓点。”如果没有军鼓呢?领跑者喊的口号也是节奏。如领跑人不可能总是“一、二;一、二……”有时会变通一下“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我们都是……”,只要时值一样,行进中的步伐就不会乱套。
      我的理解,分析音乐歌曲的节奏型,是不用管音高的,不管什么音高,都可以放在同一个高度上分析。如果歌曲旋律试唱中碰到一下子不能把握的节奏型,我会把这个节奏型单列出来,放在同一个高度上分析,用“嗒”代替唱名,用“空”代替休止符。
      视唱练耳中,节奏的听辨是比较令人头痛的。节奏型千变万化,复杂的节奏常常让人一头雾水。以一拍为例,可以是一个四分音符、二八、三连音、四十六、附点、小切分……还可以变通,如加入休止符,如二八前休、二八后休;前附点、后附点;小切分也可以前休和后休……


作者: 乐只    时间: 2015-9-6 20:50
      老乐歪解乐理(十六):令人发怵的复杂乐理——调性(1)。
      我们知道,七个音乐元素,音名是固定的,CDEFGAB;唱名虽然也是固定的,do、re、mi、fa、sol、la、si,其实可以改变,只要频率对了,唱什么无所谓。如果理解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展开下面的调性分析。
      中央C,不仅唱do,也可以在同一频率高度唱re、mi、fa、sol、la、si。如果唱do,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构成的大调音阶CDEFGABC;如果唱re,同理,构成大调音阶D、Eb、F、G、A、Bb、C、D;唱mi构成Eb、F、G、Ab、Bb、C、Db、E,余类推。这样,仅仅在中央C就有七种唱法,构成七种调式(不含关系小调),详细分析:
      唱do,是C大调。也就是说,C是C大调的do,这个好理解。
      唱re,是Bb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Bb大调的re。
      唱mi,是Ab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Ab大调的mi。
      唱fa,是G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G大调的fa。
      唱sol,是F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F大调的sol。
      唱la,是Eb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Eb大调的la。
      唱si,是Db大调。也就是说,C变成了Db大调的si。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人已经头皮发麻了。这仅仅是C键,还有DEFGAB键,每个键都可以像C键一样有七个唱名、七个调式。老乐不是绕口令,试图以C为代表,引出大名鼎鼎的“乐理五度圈”,找到规律性的乐理。
      根据无坚不摧的乐理五度圈,钢琴键盘上任意一个键,都可以找出这个键属于什么调式、是所属调式的第几级音。关于五度圈,这里不谈,只说运用。秘诀就是“退一进七”,举例:C键属于什么调式呢?五度圈C后退一格是G,从G顺时方向数七个是G、C、F、Bb、Eb、Ab、Db,C就是属于这七个调的音;再进一步,C是属于这些调的什么音(第几级)呢?口诀是“fa、do、sol、re、la、mi、si”,其实就是升号调的顺序。所以,C是G大调的fa、C大调的do、F大调的sol、Bb大调的re、Eb大调的la、Ab大调的mi、Db大调的si,跟我们开头的列举结果是一样的。
      如法炮制,Eb这个黑键,属于Bb、Eb、Ab、Db、F#(Gb)、B、E这七个调,分别是这些调的fa、do、sol、re、la、mi、si。
      翟黑山老师认为,音乐最重要的东西是“节奏”和“调性”,“节奏”和“调性”是音乐的根本。老乐看见,视唱练耳中,对节奏的训练比较多,但是对上述形式调性的训练较少。彻底理解调性,键盘上任何一个键,任意唱名,都能快速对应所属调式,是十分困难的,老乐目前只能对着五度圈吃力的对号入座。






欢迎光临 汉华钢琴网 (http://bbs.whhg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